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047
  • 经验89963
  • 文章1229
  • 注册2010-04-11
(续)曾氏历史来源二
续曾氏历史来源一
  [B][SIZE=5] 六.[/SIZE][/B] [B][SIZE=5]附录一:【曾氏祖训】
[/SIZE][/B][SIZE=3]  〖圣宗曾子祖训〗[/SIZE]
[B][COLOR=#ff0033][SIZE=3]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SIZE][/COLOR][/B]
   [SIZE=4]〖曾氏家规〗
[/SIZE][B][COLOR=#ff0033][SIZE=3]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SIZE][/COLOR][/B]============================================================
    [B][SIZE=5]附录二:【曾姓典故、趣事】[/SIZE][/B]
   [SIZE=4]〖一贯心传〗
[/SIZE]颂扬曾子精通孔子思想,直接继承和传播孔子学说。据说,孔子临终前,曾子、子贡、阳虎、有若等弟子守护于旁,孔子要将最重要的一句话传给弟子,可是刚说出“吾道”二字就再也发不出声音。这时,曾子伏在老师耳旁,恭敬地说:“吾道一贯心传。”孔子听罢,欣慰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合眼而逝。
-----------------------------------------------------------------
   [SIZE=4]〖卧冰求鱼〗
[/SIZE]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10年。
-----------------------------------------------------------------
[SIZE=4]  〖安石之吝〗
[/SIZE]曾巩与人为善,奖励后学,十分重视推荐人才,王安石就是通过他的推荐而后一步一步走上宰相之位的。然而王安石做了宰相之后,由于政治见解的不同,一度疏远了曾巩。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归居金陵(今南京)的时候,宋神宗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曾巩很直率地回答说:“安石的文章和行义,确实不在扬雄(汉代著名文学家)之下,不过他为人持吝,所以终不及扬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因此又问道:“安石为人,是轻富贵的,怎么说是‘吝’呢?”
“我所说并不是这个。”曾巩回答,“安石勇于有为,而‘吝’于改过。我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吝惜富贵。”神宗认为曾巩对王安石的评价很有道理。
-----------------------------------------------------------------
[SIZE=4]  〖曾子杀人〗
[/SIZE]曾子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对母亲知寒问暖,十分体贴。母亲也爱他,视若掌上明珠。
有一天,曾子要离开家乡到齐国去。他告别母亲说:“我要到齐国去,望母亲在家里多保重身体,我一办完公事就回来。”
母亲对他说:“我儿出去,各方面要多加小心,说话做事,千万注意,不要违犯人家齐国的规章制度。”
曾子说:“母亲放心,儿子一定遵命。”
曾子走后,母亲每日在窗前织布,常常抬头向窗外嘹望,盼望儿子在齐国平安无事,早日回来。
曾子到齐国不久,齐国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斗殴杀死了人,被官府抓了起来。曾子的一个同乡,听到这个消息,没有问清楚,就跑去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在齐国杀死人了!
曾子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并不相信。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邻居跑来,说曾子撞下大乱子了,他在齐国杀了人啦!
曾子的母亲仍旧不信,安心织布。
这时,门外又来了一个人,他还没进门,就大呼小叫地嚷道:“曾子杀人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
曾子的母亲见一连三个人来报告这可怕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她想道:“三个人都这么说,恐怕城里的人都嚷开这件事拉,要是人家都嚷嚷,那么,曾子一定是真的杀人了。”
她越想越怕,耳朵里好似已听到街上共哄吵吵,官府来抓杀人犯的母亲啦。
于是,她忙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在两位邻居的帮助下,从后院逃跑了。
-----------------------------------------------------------------
[SIZE=4]  〖杀猪示信〗
[/SIZE]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不论曾妻怎样给儿子说好话,儿子就是不听,一定要跟着妈妈去赶集。最后,曾妻戏哄孩子说:“别去了,妈妈回来买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不随母亲去了。
但曾妻回来时并没有买肉,小儿哇哇大哭起来,任凭曾妻怎样哄劝,儿子就是不依。
曾子回家问明情况后,见天色已晚,去集市上买肉已来不及了,就去厨房拿了菜刀要杀自家的小猪。曾妻见状,就说:“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我就戏言哄他了。事一过也就算了。不用当真。”曾子正色对妻子说:“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向父母学习。做父母的如果欺骗孩子,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以为人是可以欺骗的,转而就会欺骗别人,这就等于父母在教孩子欺骗人。另外,做父母的欺骗了孩子,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以后,孩子就再不会相信父母,对父母的教诲也就听不进去了。这样,很难把孩子教育成有用之才。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尊敬,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于是,夫妻一起动手磨刀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猪肉。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子问他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小朋友那里昔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曾子笑着把孩子送出了家门。
-----------------------------------------------------------------
[SIZE=4]  〖耘瓜受杖〗
[/SIZE]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农夫们纷纷荷锄下地。
曾参的父亲曾皙荷锄走出大门,曾参紧跟在后面,来到山脚下瓜地里。那瓜苗一片葱绿,十分茁壮,迎风摇摆着。
曾皙以教诲地口吻对曾参说:“参儿,锄地下锄要稳,拉锄要匀,切勿忙手忙脚。”说着便做起示范。
曾参用心学习,小心翼翼地耘瓜。
曾皙老当亦壮,遥遥领先。
曾参初学乍练,手脚生疏,远远落在后面,但他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稍一不慎,一棵肥壮 的瓜苗被锄掉了,于是大惊失色。曾皙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 儿子。曾参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
曾母听说儿了挨打,急忙跑到田间,抱住儿子痛哭:“参儿受苦了!参儿受苦了!”曾参忍住疼痛,劝说母亲:“请母亲不要难过,爹爹是在对我教训。惹爹爹生气了。”
曾皙渐渐息怒,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书房门窥视。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 ,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曾皙看后,才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
-----------------------------------------------------------------
[SIZE=4]  〖伏案苦读〗
[/SIZE]曾参自幼参加劳动,12岁起在父亲曾皙培养下,潜心向学。他留着长发,穿着掩衿短褂,系着腰带,少年志成。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则在油灯下翻阅竹简,攻读诗书,直到深夜。
在隔壁草房里,曾母正在织布,木梭来往飞驰,忙忙碌碌。夜深了,星斗满天,玉盘西斜,已是三更时辰。曾母离开布机,走进书房,轻声喊道:“参儿,天色不早了,还不休息!”
曾参很有礼貌地站起身来:“母亲,儿就去睡觉。母亲织布太劳苦,请母亲早早安歇!。曾母答应,转身又回到织布机上继续织布。曾参悄悄把门闭上,往油灯里添了些棉籽油,又翻阅起书简。
过了一个时辰,曾母又去催促儿子休息,推门一看,曾参已经扒在书台上睡了。于是十分疼 爱地喊道:“参儿!参儿!快去睡觉,明日爹爹还带你下地耘瓜!”曾参猛醒,起身致歉:“母亲,让你挂心,这就去休息!”
母亲走后,他就用尖刀在竹简上刻了四个大字:“志从孝道。”立志终身从孝。
-----------------------------------------------------------------
[SIZE=4]  〖奉事争异〗
[/SIZE]曾参27岁时,正是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故了。
孔子死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 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 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 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
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象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象秋天阳光的照耀过,还象广阔无边的天地一 样圣洁,这是任何人都无可比拟的。” 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不禁叹服不已,深为曾参敬重老师的真诚所感动。
-----------------------------------------------------------------
[SIZE=4]  〖思母吐鱼〗
[/SIZE]春天来到了,树木青枝绿叶,曾参庭院锦团花簇。
曾妻从门外提来了两条鲜鱼。因为曾参 最爱吃生鱼。妻子精心泡制,放进大碗里,摆在桌子正当中,并在周围放好了佐料。
曾参的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叭到桌旁,馋涎欲滴。
曾妻斥责说:“孩子们可不能乱动,等你爹爹回来一齐吃鱼。”
曾元、曾申拍手叫喊:“爹爹回来吃生鱼,爹爹回来吃生鱼!”
说话间,曾参从学堂里教学回到家里。曾元、曾申都迎上前去施礼。
曾参一手抱着书简,一手提着长袍走进屋来。
妻子高高兴兴地介绍说:“夫子,今天吃生鱼,不知你满意不满意?”
曾参回答:“满意!满意!”说罢,便居中坐下,两个儿子坐在两边,曾妻来回端菜盛饭,一家人欢欢乐乐吃起饭来。
曾参首先用筷子夹了一块生鱼,在热汤里一涮,又沾了沾佐料放进嘴里,味美可口。接着他的脸上从喜悦又变得腊黄腊黄,随之“哇”的一块全吐了出来。
曾妻大为吃惊,惶恐不安地问道:“夫子,生鱼不好吃吗?”
曾参眼含热泪说:“我的老母生前不知生鱼美味,今天生鱼虽然美味,我却独自品尝,真是 不孝啊!”此后,终生不再食生鱼。
-----------------------------------------------------------------
[SIZE=4]  〖贫而乐道〗
[/SIZE]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继续学习与研究儒学,锲而不舍,道传一贯。他这时没有什 么任职,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 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奉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曾参固辞不受。
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地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
曾参对使者诚肯地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对我不骄傲, 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
不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便肯定了曾参的这种言行。
此后,曾参到了楚国被聘为宾师,教一大批学生。但那里经常有战乱,就辞去宾师到了卫国 。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卫国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职有权,显赫一时。有人劝说曾 参,你到子路那里走一趟,什么不用说,也会得到高官厚禄。
曾参却摇了摇头说:“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仁为己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参住在西河岸边,生活贫困得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面带 饥色,手足破裂,有时三日不动火,十年没做过新衣服,帽缨子都断了,鞋子都露出了脚。尽管如此,他仍然充满乐观,怡然自得,还经常散步于西河两岸,拂着轻风,不禁抒发心怀 ,唱着《商颂》乐曲,如同金鼓玉振,铮铮有声。
-----------------------------------------------------------------
[SIZE=4]  〖尊官悲泣〗
[/SIZE]曾参质孝,不图高官厚禄,以孝奉父母为本份。在他晚年的时候,声誉愈来愈高了。由此,齐国聘他为相国、楚国请他为令尹、晋国请他为上卿,但他都没有接受。因为他认为,父母 健在时能在跟前孝敬侍奉,做不做官以后还有时间。不过,父母的寿命是不能再增加了,应在家好好事奉父母。所以宁愿在齐国当个小官吏,虽然吏禄微薄,只有“三釜”,却能事奉父母。 曾参还说过,杀牛来祭祀先人,还不如父母在世时杀只鸡孝敬老人更好。
后来,曾参的父母先后病故了,他便离开家乡到了楚国做了大官。住的是高堂九仞,出门是 车马百乘,仕禄“三千钟”。甚为显贵,可是此时此刻他反而非常悲伤起来,面向正北涕泣,悲伤不已,时常仰天叹息,因为这时候没有双亲奉养了。
-----------------------------------------------------------------
[SIZE=4]  〖曾参吊黔娄〗
[/SIZE]黔娄是南武城人,与曾参是同窗好友。黔娄病故了,曾参急忙前去吊丧。
曾参到了黔娄家里,看到黔娄的尸体静卧于牖榻上,穿着长袍,用块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则露出头来。曾参提议说:“把布斜着盖,不是头脚都盖上了吗?”
黔娄妻说:“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不邪,死而邪之,这样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
曾参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哭得更为悲伤。并问黔娄妻:“先生终时,何以为谧静?”
黔娄妻说:“以康乐为谧静?”
曾参又说:“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首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祭祀酒肉,这能算是谧静、康乐吗?”
黔娄妻回答说:“先生生前,国君常常想授于他正事,任为国相,但他辞而不为,这算是有余贵吧!国君还常常要赐与他米粟三千担,先生还是辞而不受,这也算是有余贵吧!他愿与天地人间共甘苦,宁愿为平民百姓,不戚戚于贫贱,而忻忻于富贵,全是为了求仁求义。这样的谧静、康乐,不是更好吗?”
曾参听了大加赞誉:“有黔娄这样的先生,才能有黔娄妻这样的好妇人。”
-----------------------------------------------------------------
[SIZE=4]  〖子夏丧子〗
[/SIZE]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 都哭瞎了。
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
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
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
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
[SIZE=4]  〖曾参更席〗
[/SIZE]“易箦”是用来作病危将死的典故,源于《礼记·檀弓上》。
曾参在70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能起了。于是,他把儿子曾元到跟前说:“人生的经验,不 要花多实少,言多行少。比如飞鸟鱼鳖,为了追求食饵而身亡。君子不要以利辱身才是。”
有一天,他的学生孟敬子前来问候病情,曾参又语重心长地说:“鸟到临死时,叫得极为悲 哀,人到临死时,言语极为善良。君子生养之道,至死也不会忘掉修养才行。”
又过了几天,他的弟子乐正子春也来看望老师。乐正子春坐在床前,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 申都坐在他的足下,跟随乐正子春的书童坐在墙角的凳子上,手端着一尊明烛。书童突然用手指着曾参床上正铺着的席子说:“那华美的竹席子是大夫的席子吧?”
曾参在朦胧中听到书童说话,忽然猛省地说:“这席子是季孙氏大夫送给我的,还未能更换下来。”曾参猛喊曾元:“元儿!快更换席子!”“父亲的病重了,不可以更换了!”曾参说 :“你爱我,不如君子爱人,君子是以德爱人。你这样姑息我,我还求什么呢?”曾元听了,无可奈何,知道父亲是不愿死在季孙氏大夫赠送的席子上,只好遵命更席。曾参起身尚未躺好,便咽了气。
唐代柳宗元《唐帮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就用这个典故:“恒是悬罄,逮兹易箦。”
[B][SIZE=5]  七.家族名人
[/SIZE][/B]
[B][SIZE=4]   历史名人
[/SIZE][SIZE=3]   曾 点[/SIZE][/B]: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 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B][SIZE=3]   曾 子[/SIZE][/B]: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B][SIZE=3]   曾 谭[/SIZE][/B]: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B][SIZE=3]   曾 玉[/SIZE][/B]: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B][SIZE=3]   曾 万[/SIZE][/B]: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B][SIZE=3]   曾 辉[/SIZE][/B]: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B][SIZE=3]   曾 芳[/SIZE][/B]: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B][SIZE=3]   曾 布[/SIZE][/B]: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B][SIZE=3]   曾 慥[/SIZE][/B]: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B][SIZE=3]   曾 几[/SIZE][/B]: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B][SIZE=3]   曾 巩[/SIZE][/B]: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B][SIZE=3]   曾 鲁[/SIZE][/B]: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B][SIZE=3]   曾 琼[/SIZE][/B]: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B][SIZE=3]   曾 铣[/SIZE][/B]: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B][SIZE=3]   曾 生[/SIZE][/B]: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队。抗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B][SIZE=3]   曾文迪[/SIZE][/B]: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B][SIZE=3]   曾致尧:[/SIZE][/B]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B][SIZE=3]   曾公亮[/SIZE][/B]: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B][SIZE=3]   曾国藩[/SIZE][/B]: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B][SIZE=3]   曾纪泽[/SIZE][/B]:字颉刚(1839-1890),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B][SIZE=3]   曾国荃[/SIZE][/B]:曾国藩弟,字沅甫(1824-1890),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B][SIZE=3]   曾运乾[/SIZE][/B]: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B][SIZE=5]  八.分布地区[/SIZE][/B]

鲁 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广新-信甫-文祯-俊-玉-景洪-法圣-念十郎-经会-宏庙-闻珠-贞富-尚祚-衍智-兴葵-毓九-传新-纪朗-广长-昭宾-宪伟-庆贞-繁盛-祥瑞
上海袁泰实业有限公司—岗亭、雨棚生产厂家
上海乐姚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公路实验室设备,现场设备代理,财富热线:13918732133(微信)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