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34
    • 经验3793
    • 文章219
    • 注册2006-10-06
    子贡墓的变迁
    [TABLE][TR][TD]王连孔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今浚县)人,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是孔子最得意门生”孔子十哲“之一,善辞令,懂经营,经商曹、卫间,时为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和商业经营家。卒于公元前456年,葬于浚县城东南五里许张庄村北200米处,后被历代帝王追封为黎侯、黎阳公、黎公等。

        子贡家居浚县城内南大街。死后为何不祖茔,而葬于偏离县城七里许的张庄呢?

        据考,张庄位于黄河故道。古黄河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决宿胥口”起,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改道南移,其间流经浚镜近1800年,虽多次决口,但决而复塞,主河道基本未变。那时,河道流至张庄南一里余叉开东流,至后嘴头村北汇合,两叉道当中形成一个宽2公里长20余里的旱堤。堤呈南高北底,状如卧龙,俗称“龙虎堤”。传说每遇黄河发水,提随水长,故又称“活堤”,至今张庄一带还流传着“黄河水,四下流,淹不了张庄后嘴头”的顺口溜。张庄村堤南端,称之“龙头”,后嘴头村居堤北端,称之“龙尾”。张庄村三面环水,且地势又高,位居龙虎堤之首,可谓风水宝地。因之,端木子贡作为春秋时期浚县一带的名门望族,选择“龙头”之地作茔就在情理之中了。

        史载,元代以来,来浚县的达官显贵,常至张庄子贡墓前谒拜祭祀,香火很盛。到了元末,红巾军入浚,张庄村有一杜姓富户,担忧村中屡受官府谒祭之忧,竟然夜间捣坏子贡墓碑藏了起来,又夷平墓冢,把子贡的石像移到大伾山南麓一座荒丘前。从此,再有来浚膜拜瞻仰子贡的官员竟将错就错,一直误在这大伾山南的荒丘前祭礼起来。明正统年间,浚县知县龙霖又在荒丘前建祠五间,置石人、石兽于其侧,周筑高墙,愈发弄假成真了。正德十年(1515年),知县胡惟良又事扩建。万历初,知县杨镕重修。这样自元末至明末,子贡伪墓在大伾山南麓竟达220余年,子贡祠堂也越建越大。每逢春秋时节,峨冠博带的官员、皂靴素袜的儒生,都纷纷前来顶膜拜。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时馍出任浚县县令。这位县令颇具有文彩,处事严谨。一次,他在阅读旧县志时,发现“黎公墓在大伾山东南三里许,张家庄是也......”的记载,遂对大伾山南麓之晃丘产生疑惑,亲自率众到张庄察访。当时村中有一老翁,名叫孟傅,年愈八旬,扶着拐仗对宁说:“闻之前辈,子贡墓在于此。但今碑毁像移,一望川原,鞠为茂草,将从何而搜之?”又说:“且闻前代有发之者,见其规模宏阔,墙四周皆砖,而色正赤。其中随葬之物业已盗去,不知果可验否?”宁时馍听后,随命众人开掘勘验,果然在张庄村北找到了墓穴。墓穴宏阔规整,穴中仅有一个破翁,款识奇古,碎于锹劚。在墓穴周围的荒榛积壤中,有找到了子贡墓碑碎片。子贡墓找到后,宁县令即令人”下像于圹,置碣封表,举祭告焉。”随又命人开挖大伾山下的所谓子贡墓。见墓穴洞门石头上题着”萧平川林丘“五子。经查考,方知是北宋萧平川与契丹族世婚的贵族之墓。于是,宁时馍报请郡台,平掉假墓,又将子贡石像移回张庄,在原址重建墓祠,“抡人为植,筑崇庸,树嘉木”,并立《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以记其事。

        清代,子贡墓又经多次修葺和扩建,规模渐具宏敞。墓祠座北向南,南端有石坊,“四柱三间”式石结构建筑。向北,穿过大门,既是祠院。甬道直达正殿,石马、石羊、文武翁仲排列左右,雕刻精致,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正殿三楹,供子贡塑像,两翼为东西簃室,大门两侧,各建小室,为看守者居住。祠院四周,筑有高墙。正殿后面,子贡墓冢高3米多。整个墓园占地20余亩,建筑“栋宇丽整,像设俨备”,古柏参天,百株有余。自明清至今,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子贡生日前一天),张庄子贡墓祠前大会,周围远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持酒登堂祭子贡”,表达人民群众对先贤圣哲的敬仰之情。

        1958年,开挖大公河,穿越墓地。伐柏树,掘墓冢,毁石刻。唯《改正先黎公墓祠记》碑仍巍然矗立,1973年被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浚县县志办公室干部)

     

               春谒黎公墓有感

          为儒莫道果无成       吾子当年亦解兵

          存鲁计长只数语       强吴心服敢前征

          诗书自古多灵气       货殖何曾损令名

          想象当年勤展拜       春风满树草连莹
                                    (苏庄)             

                                                                     

    端木子林墓

        先贤墓在大伾山东南三里许,地名张家庄北,即其茔也。晋武帝时,二十六代孙中习儒业,见祖墓荒芜,率族人修理,除其荆榛,封其墓冢,四周筑墙垣,栽树木,立碑於茔前,题曰“周端木子贡之墓”。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二十八代孙讷,立碑於墓前,题曰“黎侯子贡之墓,”兼修享堂於墓前,主奉祀事。迨四十四代孙范,多学善书,家资巨万,重修林墓。宋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诏加封为黎阳公,并诏修林墓,又命尚书右丞冯极撰子贡赞而祭其墓,墓前立碑,题曰“黎阳公子之墓”。咸淳三年,追封为黎公,墓前亦有碑记.明宣德景泰间,县尹焦谨、龙霖修筑不一,大学士高谷有记.嘉靖九年,改称端木子。万历庚寅,宁公又於墓前重建享岗,列东西序修翁仲、石羊、石虎、重门、石坊,额曰“先贤子贡之墓”。(《端木氏家谱》)

     

     端木子墓前碑文

        按县志,子贡墓在大伾山东南,父老云:此冢是也。盖子贡,卫人,唐宋以来,追封黎公,其葬於此审矣。然荆榛满路,人迹罕到,樵童牧监,往来其间,衣冠之士,岂不有感於哀耶?春三月清明,知县焦谨、县丞庐日汞、主薄康英、教谕熊钦、训导吴骥、训科益志、训术王颐、大使马询、驿丞李铨率邑绅孙觉等,具酒肴致祭,立碑墓前,仍书其事,以表志之。冀后之人知:先贤丘垄所在,益加严敬,岁以为常,永久无() ,其于名教,亦庶几焉,来者鉴之。
        宣德己酉幕春上浣立
        (《端木氏家谱》)

     

    《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文

        碑今存大伾山东南三里张庄子贡墓址。楷书。正文20行,满行72字。雕龙碑首,通高490厘米,碑版高340厘米,宽94厘米。明万历二十二(1549年)春二月立石。浚县知县宁时镆撰文,大理寺左丞、前京畿道监察御史、邑人赫瀛书丹,前奉议大夫、四川龙安府同知李一经篆额。


    碑 文
        粤惟大地为生民生圣贤,自黄虞以至孔子,皆有大功,历代崇祀。而七十子之徒,咸得配享。其游历钟灵藏魄之地,纪在载籍。故自曲阜孔林而外,若颜、曾、冉、宰之墓在鲁,子骞、仲弓之墓在齐,子夏墓在平阳,伯牛墓在盟津,而萧有子张之墓,澶有仲由之墓,莫不各封若堂斧,崇如閟如,罔敢不肃?乃黎公子贡墓,按志在浚之伾山东南三里许,即今之张家庄是也。此庄之中当时有杜姓者,虑官府谒祭之扰,夜焚其碑而匿之,且以子贡石像移于伾山之麓。麓下旧有丘岿然者,相传为夷冢,而后世不辩,乃以此冢为黎公而岁时祭焉,最可恨也。万历庚寅秋八月,余承乏是邑,首询其事而叹曰:“夫墓,慕也,丘垅之间人所慕也,祠之为言斯也,斯若人而祀之也。今思在此,而彼之祀盭名实哉,矧地历辽金,华夷杂处,以夷冢而祀之,非加冠于屦乎?”辄锐意欲正之。而会值其诎,未可举赢。迨壬辰,而年丰物乐也,可乂役矣。遂夙驾诣所谓古丘者,披蒙茸,绝巑岏,徘徊四顾,见天宇澄廓,郊原旷莽,慷慨今昔,大有不胜悲者。乃登进父老而问曰:“端木古茔尔有记者乎?”时有一老人孟博者,年逾八十,曳仗移前而对曰:“闻之前辈,子贡墓在于此。但今碑毁像移,一望川原,鞠为茂草,将何从而搜之?且闻前代有发之者,见其规模宏阔,墙四周皆砖而色正赤,其中随葬之物业已盗去,不知果可验否?”余曰:“嘻,有是哉。”遂命众旁行索,数月不见。方彷徨之际,有人至役所,峨冠缟衣,形状甚异,谓役者曰:“若寻黎公瘗耶?地诚在是。”会当见之,指顾间,倏忽不见。众大欢骇,以为神,踊跃赴工。俄倾,灵圹见焉!役者走报,余皆僚佐、师生往观之,果如父老所言。郁乎靓深,规制异常,下廉隅之端洁,上离披而纵横,第穿抇之,余无留藏焉,深为可痛。爰有败瓿,款识奇古,碎于锹劚。周圹砖色正赤,若涂朱然。观者惊异,咸曰:“真圹哉,神固预告之矣!”盖周制尚赤,此与之符,而子张之丧亦楮幕丹质焉,余亦信其然也。或问前启之丘,曰“是犹先圣虚墓云尔”。已而,寻像者舁以至,谓得之荒榛积壤中,甚艰,磨涂可读,始知传者不我诬也。即下像于圹,置碣封表,举祭告焉。再命开山之伪冢,则见榜其门曰“萧平川林丘”。何物夷骨而凭籍若是,急命掩之。或谓契丹与萧世婚,盖其裔或然也。于乎!此昔所谓先贤而祀之者乎,益见今墓之为真。而邑乘之载,古老之传,神告之语,盖有徵矣!因上其事于郡,请建祠而正之。郡转之两台,俱得可。檄下,士民大悦,于是鸠工庀徒,董之以官,抡人为植,筑崇庸,树嘉木。幕前为殿三楹,冀以东西簃室,楹视殿数;湢、庖为室各一,楹视簃数。限以重门,立之绰楔。坤巽二隅各建小室,以居守者。栋宇丽整,像设俨备,不啬不侈,无愆彝宪。工始于壬辰年十月,越岁而工竣。余既率属行告成之礼于神。佥谓不可无文以记,因叙述改作之由如右,俾勒之于石,昭示后人。盖惩前之伪,惧后之玩也。记己,复有感而叹曰:“嗟乎!子贡之在圣门,性与天道之传得闻久矣。污不至纵横其口,以致兴兵结怨,危其社稷也。乃乱齐、存鲁、亡吴、霸越、弱晋之事,太史公实载之。则青史之是非,尚有不可信者在也。然则子贡之受诬,岂特黎阳一堲周已哉!熟得而正之?”因系之铭。铭曰:
    河山菀蟠,灵气猗靡。笃生黎公,于厥之里。于惟黎公,师友孔庭。一贯悟道,名亚颜曾。服训信阳,载相卫鲁。百年归神,首丘兹土。距伾三里,岿然者丘.荒榛蔓草,事往名流.奈何奸氓,诪张为幻.徙像堕碑,讧此真膺.后人罔察,是祀是崇.好其似者,而畏真龙.我尹是邦,闻之衋伤.用解积疑,畚锸命将.经久靡获,诚感神格。蒸然来思,倏然已灭。群工争奋,骓声孔扬。幽扃郁郁,再见日光。往启于山,萧墓斯辨。千载之疑,涣然冰泮。上下用协,神谋攸同。爰树爰封,爰起新宫。新宫宏宏,后茔前殿。栋宇翚飞,丹口炳焕。何以娱神?钟鼓在筵。何以享神,黍稷牲牷。陵谷可渝,壑口可迁。庙祀延绵,聿千万年。
     

        谒黎公祠

       名贤此奋迹        佳气郁森森
       五道一灯灿        斯文万派深
       东周无奭旦        端木乃山林
       寂寞荒祠里        长松宿夜禽
                     (李永茂)
    [/TD][/TR][/TABLE]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区版主
    • 声望+3
    • 积分1336
    • 经验132381
    • 文章1367
    • 注册2007-02-02
    [SIZE=2][B]     端木氏起源、变迁、分布现状及其社会影响和历史贡献
    [/SIZE][/B]           郑永立   刘会喜

         端木氏源出黄帝,以父名为姓。据《史记》载: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长子重黎,次子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少子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后,其世系失记。至20余世有鬻熊,仕于周,为文王、武王之师。据《端木氏家谱》《祖德姓谱》载: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其后几世断纪。西周末,有端木典后裔端木舒,仍仕于周,随平王东迁,生子彻,彻生缄,缄生容,容生宿,宿生广单,被卫献公聘为客卿。自此,端木氏迁居卫国。端木广单生子伾。伾生子巨。端木巨仕卫灵公,“匡君泽民,称卫之贤大夫”娶妻蘧氏。蘧氏“天性贤良,仁慈端庄......怀孕十月,梦神赐以宝玉遂诞子,因名端木赐。赐,字子贡,春秋卫(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卒于周贞定王十三年(前456年),享年64岁。
         子贡系孔子出色弟子,受到历代帝王祭祀和封爵。唐代开元间封为十哲之一,后追封为黎侯(因浚县古称黎阳),宋代加封为黎阳公、黎公。明代改封先贤端木子。清代,封子贡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子贡先世多单传,且居聚地不祥。唯子贡有据可考,葬于祖籍(今浚县大伾山东南)。其后有系统族谱,繁衍、迁徙昭然有序。今端木氏皆系子贡后裔(包括端姓、木姓、沐姓、贡姓端木氏),且未有别系所见,故可说,端木氏渊源流长,但寻根在河南鹤壁市浚县。
         端木氏源起至今近3000年历史,从子贡算起也已2500多年。2000多年来,由于战乱、灾祸、就业、婚嫁等原因,端木氏在繁衍中不断搬迁、演变。秦代,子贡9代孙端木肇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曾去端姓木,隐居于鲁。西汉初木肇之子木庚又复姓端木,迁归原籍。东汉初年,子贡16代孙端木伟之次子端木轩迁居大梁(今开封)。三国时,子贡23代孙端木发之次之端木仁迁居延津。东晋时,子贡26代孙端木中,见祖坟荒芜,率族人封墓筑垣,栽树立碑,碑题“周端木子贡之墓”,并重修家谱。这是目前见到的端木氏宗族活动的最早记载。北周时,子贡的31代孙端木昂之次子端木如竹迁居青洲(今山东历城)。唐开元年间,子贡38代孙端木讷,官中书舍人,紫微郎。子贡被追封为黎侯后,端木讷为之修祠封墓。唐末,子贡43代端木裕之少子端木纯迁居归德(今河南商丘)。北宋末年,金兵压境,宋延南渡,子贡50代孙端木高之次子端木曾迁居江南太平府当涂县(今安徽省当涂县),此支以后又多次迁徙、流布,散居今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有仍姓端木者,有省木姓端者。元朝文宗时,子贡57代孙端木存德任河南开封尉氏县儒学教谕,其子端木郎因留居尉氏。自此,端木氏大宗离开浚地。明初,子贡59代孙端木歆之次子端木堦迁居山东郓城。成祖时,该支获罪当朝,为避难,曾该姓林达200多年,播迁在今山东聊城、鄄城、河南南乐等地。后又迁居今江苏省铜山、黑龙江省鹤冈市等地数支。明万历年间,因天灾人祸,子贡65代孙端木正避难寄居济宁洲(今山东省济宁市)。清康熙年间,子贡70代孙端木谦归居浚县,以守祖墓;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南巡返京,端木谦有兴迎驾觐见,受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回京,经浚县,赐端木谦“贤哲遗庥”匾额;其后代以长门长子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初年改为奉祀员。至今端木氏大宗传至82世,小宗繁衍快者已传到90代。
          端木氏祖上多单传,人口繁衍较慢,至今仍为小姓。据估计,总人口约50万左右。由于历史上的不断搬迁,其大宗虽在浚县(1952年迁居滑县道口),而支脉却遍及全国海内外。其后聚居集中者形成长江南北两大族。江北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北部和山东省中部、西部,如开封、商丘、浚县、南乐、郓城、鄄城、聊城、济宁、曲阜等地,约近1000余户,5000多人。因其地近孔子、子贡故里,族人深为先贤子贡骄傲,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和寻根意识,宗族活动较多,有修家庙、续家谱传统。清乾隆帝后,端木氏自七十四代以御赐孔子后裔二十字行辈排名,至今族辈昭然有序。今存有自子贡至今90代世系家谱。江南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及浙江等地。该族迁徙频繁,居所分散,又远离祖地,族谱散佚,宗族观念、寻根意识相对较弱。近年又有小范围修家谱、祭祀等宗族活动。
         端木氏虽不为大族,但其中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影响却不容忽视。历代名人如星在天,熠熠生辉。春秋端木子贡,孔门弟子佼佼者,孔子喻以“瑚琏之器”。子贡善于洞察时势,利口巧辞,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曾游说齐、吴、越、晋,使四国交兵而解鲁国之围。《史记》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又善于经商,“意测屡中”,家累万金,富可敌国,结驷连骑,聘享诸侯,与国君分庭抗礼。子贡与孔子感情最深,既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又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传播者。孔子死后,众弟子皆守墓三年而去,独有子贡守墓六载。今山东曲阜孔林有子贡庐墓遗迹。
      战国端木叔,子贡之孙。继承祖业,好善乐施,将万金家资散给宗族国人。以至“病无药石之储,死无瘗埋之资”。魏国名士段干生誉为“达人也”。
         三国端木痒,字文序,才学高深,为世大儒,文学成就与孔融齐名,魏文帝屡诏不就。
         元代端木本,当涂县人,至元年间进士,初官礼部主事,后迁吏部郎中。
         明端木泰,元末武举,明初入军,由守府升副将。后官镇殿将军。建文四年(1402年)守济南御燕王兵败,隐匿姓名没于天雄。明端复出,溧水(今浙江溧水县)人。本姓端木,省木姓端。德才出众,元末为小吏,明初为徽州经历,后迁刑部尚书。执法公允,政声远闻。其长子孝文,初官翰林院待诏,后奉旨出使朝鲜,以清廉著称。次子孝思,初为史官,通史善文,尤工书法。继孝文出使朝鲜,效法其兄之清廉。朝鲜为其弟兄立双清馆。端宏,当涂人,天顺元年进士,初官监察御史,德威兼济,清正廉洁。历迁陕西按察副使、山东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后为湘王府长史,政绩卓著。其孙端廷赦,嘉靖年间进士,初官高安令,后升监察御史。执法如山,刚直不阿,首办武定侯郭勋案,威慑高官贵戚,后累升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南京左都御史。端揆,廷赦曾孙,苦研史文,卓然成大家,著有《诗经辨疑》、《来青阁藁》、《史记评注》等。其子肇震,学识博雅,时与麟定并号姑溪二子,曾修省志、府志、县志。晚年著《史记》解。
      清端木国瑚,青田人。嘉庆年间举人,以文学见称,官内阁中书。治经通文,尤精于《易》,著有《周易指》、《太鹤山人诗文集》。其子百禄,幼承家学,治《易》工诗,尤嗜金石文字。著《石门山房诗钞》。端木采,江宁人,同治年间以优贡官知县,后升至侍读。工书善文,著有《名文勖行录》、《赋源》、《楚辞启蒙》、《诗文集》、《碧瀣词笔记》。
          民国端木璜生,字渔滨,安徽当涂人,清末任南洋第九镇管带、统带。辛亥起义以光复镇江功升任第一军参谋长兼第一旅旅长,补授陆军少将。讨袁失败亡命海上,后任广东大元帅府参议及建国第一军参谋长兼第二师师长。其子端木恺,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士,东吴大学法学士,纽约大学法学博士。历任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民政厅长、国家总动员会议副秘书长、立法院委员、司法院秘书长、行政院秘书长等职。1949年被任为行政院院长,谦辞未就。随蒋迁台后,从事律师业务,蒋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69年起任东吴大学校长达14年,多有建树,为我国法学权威之一。
          新中国端木梦锡,又名九龄,河南南乐人,中国著名国画家,现为文化部国画创作组成员。京华美术学校毕业后受聘武汉大学、南虹艺专等学校,从事教育事业和美术创作。以画梅花、棕榈、蜀葵著称,尤长画梅,有“丹青梅花王”之称。出版有《端木梦锡专集》画册。其作品《红梅》、《蜀葵》等先后见展于苏联、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唐梅吐艳图》是其代表作之一。端木祥卿,化名林超,山东郓城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郓城县财政科长,鲁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后勤处教导员、总支书记,第八军分区第六团后勤主任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贵阳市中级法院院长,贵州省高级法院副院长,云南省个旧市委书记,省交通厅厅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后历任云南省燃化局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交通厅厅长兼党委书记、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云南省副省长、省顾问委员会常委。

      (作者郑永立系浚县县志办公室原主任   刘会喜系浚县文物旅游局办公室主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79德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7
      • 财富5
      • 积分5563
      • 经验52204
      • 文章6754
      • 注册2006-06-19
      那个县令不错啊!
      湖南涟源,湘中皇管族曾氏。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