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浚县 作者:马金章 美术教师王少斌为我的《中华儒商始祖子贡》配图,打电话问我:孔子是乘牛车还是乘马车?他说,乘马车,画面表出来要比乘牛车有气势。 少斌显然对这个问题思考了良久,他提出疑问:孔子授业,对弟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御艺一般该是驾御马拉的战车。孔子要是乘牛车,和他的授艺不符。再说乘牛车周游列国,是不是太慢了? 其实,对孔子周游列国乘的是牛车还是马车,在此之前就有不少争论,著名作家阿城在《闲话闲说》里说:“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一定全被捏痛。” 不久,阿城认为孔子的专车牛车的话引起了一个当红年经作家的反驳,理由列出了如下几条,一是孔子周游列国,不可能坐慢腾腾的牛车,二是孔子是有车一族,也是爱车一族,他又是讲礼数爱面子的人,不会坐牛车。三是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牛车一般仅载货物,孔子不可能乘牛车。 其实,阿城说孔子乘牛车是沿袭了历史上的说法。曲阜孔庙里有一组大型石刻《孔子圣迹图》,该图产生于明代中期,号称是中国最古老的连环画,也是再现孔子生平事迹的第一部图文并茂的杰作,影响很大,图中的孔子乘的是牛车。可是,新近出版的纸质连环画《孔子圣迹图》前面,却加了一幅孔子乘马车的周游列国的雕塑,这幅雕塑其实立在曲阜孔府门前的广场上,马车上的孔子俯身,两手有力地扶着车轼,抬头望着前方,拉车的两马昂首奋蹄,很有气势。 孔子当年乘什么车周游列国才更符合历史真实呢?对于这个问题,浚县民间却有说法: 在善堂镇东北角,有几个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庄,辛亥革命前,分别叫前留牛村、后留牛村、赵留牛村、柴留牛村,后来,当地人们为了称谓的简练,根据村庄的坐落位置,而分别改称为前村、后村、赵庄、柴村。 相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时,驾车来到卫国黎地后村附近,一头拉车的母牛,即将分娩,眼看母牛精力疲惫、大汗淋漓,再加上天气炎热,孔子心中十分焦急,不知所措。正在这时候,当地的村民知道了,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孔子,除照顾好吃住外,还昼夜伺候母牛生犊。在人们的精心护理下,母牛顺利产下小牛犊,生下的小牛犊也十分健壮可爱,同时也被喂养的膘肥体壮。孔子为了感谢当地人们的关照之情,还不辞辛苦地向当地村民传授诗经。临走时,孔子依依不舍地向村民们道别,还将心爱的小牛犊留下。村民们纷纷站在村口,远望着孔子渐渐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今生今世得到了圣人的恩赐,村民们身感百倍荣幸,为此,附近几个村庄的人们分别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把村名改为前留牛村、后留牛村、赵留牛村、柴留牛村,以此表示纪念孔子。 以上是四个村有关村名来历的第一个版本。作者在当地了解到,留牛村的传说还有第二个版本。这个版本是:孔圣人留下的牛很有灵性,那年黄河上游要决口了,灵牛事前告诉村民避难,结果这一带几个村没有人员伤亡。是这灵牛救了大家,为纪念这牛,这几个村就叫留牛村了。当然,传说不能充分证实当年孔子乘的一定就是牛车,但传说并一定是空穴来风,他往往会从民间立场弥补官方修的正史的不足。况且,今日的浚县,还有着孔子淇门讲学等相关的遗址和众多的民间故事传说。 至于上面提到的那位当红作家认为孔子乘马车的三条理由,我倒认为都站不稳脚。一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所谓列国,都是幅员不怎么辽阔的诸侯小国,况且孔子周游时间历时14年,仅在鲁国的近邻卫国就达12年,西边仅到晋国边界,南边最远到了负涵,就是现在的河南信阳,要是现在的汽车,几个小时便到达了。 再是孔子会不会因坐牛车就丢了身份呢?孔子虽讲究身份,但坐牛车并不会感到丢份。这是因为他不是因为贫穷坐不起马车,有子贡这个最富有的弟子支持着,经费不是问题,他选择坐牛车是有很深的文化讲究的。在当时,孔子最崇拜的人是老子。孔子曾经到东都洛阳拜访老子,当面向老子请教。老子曾“乘青牛车出关”,孔子效法老子乘牛车是最有可能的了。 三是孔子授“御”艺,并不是说马车之外就没牛车。何况,马车在当时是战车,各国的国力,是以多少乘车为标志的。主张以“礼”治国,以“仁”安邦的孔子,放弃象征战争的马车,选择乘象征祥和的牛车是自然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中,就一直乘牛车,他也会乘过马车的,不过,乘牛车,更能体现孔子的道德理想、精神风貌罢了。 我将以上的想法告诉了少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