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548
    • 经验44687
    • 文章527
    • 注册2005-06-19
    亦儒亦将亦温文
    [TABLE][TR][TD][PP]亦儒亦将亦温文

    [/TD][/TR][TR][TD][PP](2005-12-17)

    作者:占晶[/TD][/TR][TR][TD][转帖]
    [/TD][/TR][TR][TD][PP][PP][ALIGN=center][B]--我眼中的曾国藩[/B]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曾国藩盖了棺,却远远没有论定。在他身后130多年的时间里,有关他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过,他是一个争议不断的人物。
        曾国藩既曾被人评价为“末世完人”,又曾因处理“天津教案”而被人斥之为卖国贼;他既曾说过“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又曾因为在镇压洪杨过程中杀人如麻而被称之为“曾剃头”。由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不能跳出时代背景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无论怎样,曾国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不容抹杀的,他的很多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八股文是明清以来士子们由读书人进入官僚阶级的敲门砖,到曾国藩这个时代已经用了几百年。影响考试结果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很多热衷功名的读书人穷经皓首也只是个老童生,在纸上虚掷了一生的光阴。在这一点来说,曾国藩就比较幸运,他27岁就考中了进士,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曾国藩靠写八股文走上仕途,但是对八股与科举他却有着与时人不一样的认识。“八股文、试帖诗皆非今日之急务,尽可不看不作。至要至要!”、“万不可徒看考墨卷,汩没性灵”,这是曾国藩家书中对儿子的嘱咐。不只如此,他还认为,孜孜于八股文当中,终会使一个人学业无成,误了终身。曾国藩依靠科举青云直上,出将入相,开府建牙起居八座,做了一番功业,能够对被清政府视为国策的八股取士制度做出如此清醒的分析和判断,胆识和眼光不得不令人佩服。事实证明,曾国藩对科举的认识对他的后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他的儿子们没有掉进故纸堆中去经营一些毫无裨益的文字游戏,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曾纪鸿虽早亡,但是研究古算学也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孙辈中有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中又出现了曾宝荪和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于时局激荡变化中家风百余年不衰,不能不说是与曾国藩的远见卓识有相当关系。
        清朝是满族人从马背上抢来的天下,武官地位一向高于文官。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曾国藩可能一辈子就在翰林院庶常馆中写写文章做做诗,了不得清朝再多一个酸文人。正是在与洪秀全长达十二年的较量过程中,曾国藩打破了秀才不带兵的常例,不仅带了兵,而且带得很好,在刀光剑影累累白骨上建立了自己功业,成了“中兴第一名臣”。
        1862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由广西进入湖南,一路势如破竹,清朝政府所仰仗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望风而逃。曾国藩正好因为母丧在籍,奉咸丰皇帝旨意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团练是一种地方性的民兵组织,没有编制,政府也不给经费,再加上派一个书生来带这支队伍,我想,这应该是咸丰皇帝的无奈之举。洪秀全在占领南京之后,派一支孤军北伐,居然打到了北京近郊,可见清政府的传统正规军队根本不堪一击,这个时候如果不另辟蹊径另谋出路,一定是死路一条,只好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让曾国藩办理团练。正是这么多的机缘结合在一起,才打出了一支名震天下的“湘军”。在曾国藩之前,湖湘等地的南方人多以柔弱的面貌示人,似乎只有文人墨客才子,很少有人觉得湖南人还能打仗,曾国藩打出了湖南人的杀气,从此湖南人能打仗就像山西人会做生意一样被世人接受,“无湘不成军”成为铁律,湖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元了。记得大学有位老师在讲到湘军的时候,曾说过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湘乡县内三品以上官员多达两万余名,其他县乡封侯封爵者也不胜枚举。湖南人风头之劲,一时全国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抗衡。到近代,湖南以一个内陆省份而屡开风气之先,文人将军层出不穷,这与曾国藩对湖南的遗泽不能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被无数曾国藩的前辈亲自验证过的规律,曾国藩当然也深知这一点。农民起义被镇压了,他和他首创的湘军就成了清政府最大的忧患。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的家书出炉了。
        曾国藩的家书,写得跟别人不太一样,不谈抱负,不谈胸襟,谈的多是一些养鸡种菜的家常小事。现在有种说法,认为曾国藩是在以家书的形式向清政府表明自己恬淡的志趣,以免因不赏之功而至杀身之祸。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他最终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算是得偿所愿了。然而,如果仅仅只是从这个目的出发,曾国藩在家书中似乎不应该谈及穷其一生呕心沥血体验和感悟到的许多处世道理,这些东西显然是他的“入世哲学”。而且曾国藩这样一个三次因战败而欲自尽的人是不应该对死有太多的畏惧的。所以,曾国藩的家书,不仅仅是给清政府看的,应该还是企图以他自身修养所体现出的清远的品格和正直的为人,在后人那里得到一个比较公正的名声。他大概早就想到,在史书上,他会是个不光彩的面目吧。曾国藩读破了万卷书,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书生,他的家书,正是他为自己不辩白的辩白。
        清朝张潮在他的《幽梦影》中说:武人如岳鹏举,始足以谈文;文人如范仲淹,始足以讲武。曾国藩与范仲淹一样,都是以文人而将帅,建立了一番功业。毛泽东在评价曾国藩的时候也曾说过“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传教之人也”,也把范仲淹和曾国藩相提并论。曾国藩在死后谥号与范仲淹一样同为“文正”,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了,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ALIGN][/TD][/TR][/TABLE]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4
      • 经验644
      • 文章32
      • 注册2005-12-25
      曾国藩 能 继续 当官 ,可惜曾国荃却 只能 回家 养老,好似他是替文正公受 “过”一样。这就是功高 盖主的 悲哀了~~~~~
       

      世人笑我也疯颠,我笑世人看不穿!
       
        我是宪字小辈,宗圣公第七十四代。
      望大家多多关照了!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73昭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86
      • 财富8
      • 积分4292
      • 经验1135944
      • 文章8150
      • 注册2005-04-19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斌  吉安[/U]发表的内容:[/B]

      曾国藩 能 继续 当官 ,可惜曾国荃却 只能 回家 养老,好似他是替文正公受 “过”一样。这就是功高 盖主的 悲哀了~~~~~[/QUOTE]
      你错了,文正公和忠襄公晚年最后来的官位是一样的--两江总督。只是爵位不一样。你所说的只是打败太平军那时候暂时的方略而已,多看看清史和相关他们兄弟记载的书吧。
      家广东佛山。QQ328772539;邮箱:zhaoyan@zengshi.net  
      [GLOW=255,RED,2]点击进入:[URL=http://blog.sina.com.cn/zeng163]昭演的博客[/URL][/GLOW]
      宗旨:研究曾氏历史  弘扬宗圣公思想  团结曾氏族人!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