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43
    • 经验21533
    • 文章490
    • 注册2007-01-07
    曾巩与“七桥风月”
    [COLOR=#000000][SIZE=3]             曾巩浅酌轻吟济水边 济南山水旷世知音[/COLOR][/SIZE]
    [SIZE=3]■人物名片[/SIZE]
    [SIZE=3]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SIZE]
    [SIZE=3]  客居时间: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熙宁六年(1073)。[/SIZE]
    [SIZE=3]  客居缘由:居官(以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齐州军州事)。[/SIZE]
    [SIZE=3]  客居贡献:[/SIZE]
    [SIZE=3]  □曾巩对当时济南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最主要、最广为人知的是主持修建了齐州北水门。还主持修建了百花堤、百花台和北渚、环波、水香等亭,以及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等七桥,使当时的西湖(今大明湖)成为济南的一大名胜。[/SIZE]
    [SIZE=3]  □曾巩还考辨否定了此前盛行的“舜耕历山”的“历山”为河东历山(位于今山西境内)之说,并说:“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曾巩还指出:“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并第一次将“趵突泉”之称用文字记载下来。[/SIZE]
    [SIZE=3]  在祖无择离开济南31年之后,北宋文坛上另外一位名气更大的文人又来到了济南,这位文人就是后来被人们誉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SIZE]
    [SIZE=3]  [B]曾子文章世稀有[/B][/SIZE]
    [SIZE=3]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宋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熙宁二年(1069),迁英宗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自求外任,先后通判越州,知齐、襄、洪、福、明、亳等州军州事。元丰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理宗时追谥“文定”。[/SIZE]
    [SIZE=3]  曾巩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与王安石为同乡好友,与当时文坛、政坛上的大家名臣范仲淹、苏轼、杜衍等多有交游。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散文创作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已享有盛名,王安石在其《赠曾子固》一诗中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在《送曾巩通判越州》一诗中则有句云:“醉翁门下士,杂遝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而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则称曾巩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曾巩传》中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等人,都把曾巩的文章奉为圭臬。曾巩也能诗,有诗作400余首传世。曾巩还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并曾培养了一批名儒,比如与黄庭坚、陈与义同为江西诗派“三宗”的陈师道即为其弟子。[/SIZE]
    [SIZE=3]  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元丰类稿外集》十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后,《续稿》、《外集》散佚不传,今仅存《元丰类稿》五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旧亦题为曾巩所撰,后经考订,系伪托。[/SIZE]
    [SIZE=3][B]齐州两年贤太守[/B] [/SIZE]
    [SIZE=3][/SIZE]
    [SIZE=3]  自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六月,曾巩以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齐州军州事。此后,他在济南居官整整两年。[/SIZE]
    [SIZE=3]  曾巩刚到任时的齐州为“剧郡,习诈而夸,着流风于在昔;多盗与讼,号难治于当今”,“野有群行之盗,里多武断之家”,“俗悍,喜攻劫,豪宗大姓多挠法”。到任之后,曾巩“无忘夙夜,勉尽疲驽”,为治理、建设齐州做了大量的工作,颇有政绩。[/SIZE]
    [SIZE=3]  在曾巩任齐州知州前,齐州济阳县东北曲堤镇有一周姓豪门,“衣冠禽兽也,以资雄里中”,其子周高“横纵淫乱,至贼杀平民,污人妇女”,民愤极大,但由于周高“力能动权贵,州县势反出其下”,故州县官吏无人敢过问。曾巩一到任,即“首取高置于法”,可谓大快人心。当时历城、章丘一带有盗贼数百,号称霸王社。他们盗夺民财,放囚纵火,无人敢管。曾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快就将其全部捉拿归案,并将其中31人发配外地,使“余党皆溃”,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盗贼的气焰。他还根据齐州的实际情况,在齐州全境内全面推行保伍之法,以五户为一保,观察居民出入,登记外来住宿人员,发现盗贼即鸣鼓相援,“又设方略,明赏购,急追捕,且开人自言,故盗发辄得”。当时济南有一个姓葛的强盗,“屡剽民家,以名捕不获”,一天他主动向官府投案自首,并揭发其同党,曾巩遂免其罪,并给予其“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徇诸郡中”。其他的强盗听说此事后,也大都投案自首。曾巩的这些治理措施使得齐州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SIZE]
    [SIZE=3]  曾巩任齐州知州期间,河北调集民工修黄河,齐州按旧例应出二万丁,按当时的户口册应当三丁抽一,但曾巩在核实户口、清查隐漏之后将其改为九丁抽一,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对王安石推行的抑制豪强、富国强兵的青苗、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曾巩虽有不同看法,但也积极在齐州推行实施。他还十分重视发展齐州当地的教育,曾下令齐州各学校皆授《尚书》,重新振兴了齐州地区的《尚书》之学,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SIZE]
    [SIZE=3]  曾巩对当时济南的“城市建设”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最主要、最广为人知的是主持修建了齐州北水门。由于济南多泉,这些泉水汇而为沟渠,环绕汇流至齐州城的西北处,旧时在北城之下留有城门来排泄北城墙内的积水。但是如果遇上大雨洪涝,北城墙外的积水就会暴涨,人们就不得不用“荆苇为蔽,纳土于门,以防外水之入”,这样既不牢固,又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曾巩即于熙宁五年(1072)二、三月主持“以库钱买石,僦民为工”,利用原来的城门,用石头垒砌了两岸,中间置以石楗,安上了两大扇木门,并“视水之高下而闭纵之”。自北水门建成以后,济南城“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庐,劳费以熄”,城北的水患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此外,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还主持修建了百花堤、百花台和北渚、环波、水香等亭,以及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等七桥,使当时的西湖(今大明湖)成为济南的一大名胜。[/SIZE]
    [SIZE=3]  曾巩初到齐州之时,当地由于无接待使客的专用馆舍,所以一旦有使客至,就经常调集民役,砍林伐木,为使客筑建临时馆舍,使客一走,就又将其拆撤,非常浪费。为此,曾巩于熙宁六年(1073)初,利用已调走的官员遗留下来的废屋,在泺水(今趵突泉)之畔修建了两处馆舍,并“考其山川而名之”:“泺上之北堂,其南则历山也,故名之曰历山之堂”,“泺上之南堂,其西南则泺水之所出也,故名之曰泺源之堂”。另外,曾巩还考辨否定了此前盛行的“舜耕历山”的“历山”为河东历山(位于今山西境内)之说,并说:“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曾巩还指出:“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并第一次将“趵突泉”之称用文字记载下来。(以上详见《元丰类稿》卷十九《齐州二堂记》)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还动用盈余财力,修建了由长清去博州(今聊城)、直达魏州(今河北一带)的官道,“人皆以为利”。[/SIZE]
    [SIZE=3]  [B]浅酌轻吟济水边[/B][/SIZE]
    [SIZE=3]  曾巩一生中曾先后外任太平州司法参军、越州通判及齐、襄、洪、福、明、亳、沧等州知州,到过全国许多地方,但他对济南的山川风物却情有独钟,其文集中有关齐州的诗文作品数量也最多。据统计,曾巩《元丰类稿》一书中所收录的其作于齐州知州任上的文有10余篇、诗达70余首(占其全部诗作数量的1/6多),其中题咏济南风物胜景的也有五六十首。前人曾有论曰:“(曾巩之诗)多齐州所作,有欣然安之之意。徙为他州,所不作。虽作,不乐之。”[/SIZE]
    [SIZE=3]  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卷十四中曾言:“曾子固曾判吾州,爱其山水,赋咏最多,鲍山、鹊山、华不注山皆有诗,而于西湖尤焉。”曾巩对当时西湖(今大明湖)畔的亭台桥堤均有题咏景物的作品,如《西湖二首》、《西湖纳凉》、《西湖二月二十日》、《百花堤》、《百花台》、《芙蓉桥》、《水西亭书事》、《水香亭》、《环波亭》、《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北渚亭》和《北渚亭雨中》等。而其专门题咏济南名山的诗作则有《鹊山》、《华不注山》、《鲍山》三首,而题咏名泉的作品则有《趵突泉》、《金线泉》、《舜泉》三首。对当时齐州的北湖、州城城墙上的郡楼和鹊山亭,以及州府中的阅武堂、阅武堂下新修的水渠、静化堂、凝香斋、芍药厅、仁风厅等建筑,曾巩也分别有题咏之作。[/SIZE]
    [SIZE=3]  在这些作于齐州的诗文中,曾巩充分表达了自己对齐州湖泉山色及风物的无比喜爱之情,及其在齐州知州任上轻松愉快、悠然自得之适。如“满轩山色长浮黛,绕舍泉声不受尘……总是济南为郡乐,更将诗兴属何人”(《郡斋即事二首》之一)、“俯仰林泉绕舍清,经年闲卧济南城”(《酬强几圣》)、“何如潇洒山城守,浅酌清吟济水边”(《芍药厅》)、“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西湖二首》)、“官名虽冗身无累,心事长闲地自偏。只恐再期官满去,每来湖岸合留连”(《到郡一年》)。[/SIZE]
    [SIZE=3]  熙宁六年(1073)六月,曾巩奉旨调知襄州。消息传出后,齐州百姓不愿曾巩离去。为此,他们关闭了城门,拉起了吊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想让这位贤太守离开。但皇命不可违,最后,曾巩不得不在夜间悄悄出城赴襄了。[/SIZE]
    [SIZE=3]  在离开济南一个月后的赴襄途中,曾巩又写了《离齐州后五首》,表达了其对齐州山水风物的依依难舍、留恋眷顾之情,其中有句云:“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即使在离开齐州很久以后,曾巩对齐州的风物、对西湖(今大明湖)上的风月仍一直魂牵梦萦、念念不忘,因此,他在《寄齐州同官》一诗中曾再次写道:“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SIZE]
    [SIZE=3]  当然,齐州人民也没有忘记曾巩。早在明初正统年间(1447年前后),当地的人们就在千佛山半山腰上修建了曾公祠,并刻其像祀之。到了清道光年间,人们又在大明湖东北岸重建了曾公祠(后改名为南丰祠)。现在,南丰祠已成了大明湖畔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向人们昭示着曾巩这位文坛大家与济南山水的不解之缘![/SIZE]
    [COLOR=#000000][SIZE=3]  关于大明湖“七桥风月”,有史书记载:“环湖有七桥,曰芙蓉,曰水西,曰湖西,曰北池之类是也。”“七桥,曰芙蓉,曰水西,曰湖西,曰北池,曰百花,曰泺源,曰鹊华。”现新辟的“七桥”除“泺源桥”被“秋柳桥”替代之外,其余桥名均以古时称谓。历史上的“七桥风月”,景观独特,形色各异。七座小桥环立于荡漾湖水周围,似彩虹卧波,烟雨蒙胧,如梦如幻。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无不交口赞誉,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广为传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于济南为官主政两年,在《寄齐州同官》诗中写道:“西湖一曲舞霓裳,劝客花前白玉觞。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秋柳诗”诗人王士祯《忆明湖》诗曰:“历下亭中坐怀古,水西桥畔卧吹笙。”王初桐《大明湖诗》“绝句”一首:“二月西湖雪消尽,湾头新柳碧遥遥。乌篷小棹归来晚,回首烟波暗七桥。”又《明湖春望》:“湖心亭子曲栏边,摇橹去来沽酒船。渔唱一声春水绿,满城杨柳七桥烟。”刘大绅《登会波楼》:“郡城南望水悠悠,戴(载)酒湖边上此楼。万里长风吹落日,七桥疏柳点清秋。”杨恩祺《月夜游大明湖》:“莫共争夸消夏湾,七桥风月最消闲。平看一棹空明意,疑在琉璃世界间。”翁方纲《小沧浪月夜作》:“古来北渚作湖心,今日七桥皆画稿。”[/COLOR][/SIZE][SIZE=3][COLOR=#000000]
    [/SIZE][COLOR=#000000] “七桥风月”之美,美妙绝伦,剔透玲珑。据悉,“七桥风月”由北宋年间齐州知州曾巩所建,其主题立意无考,但笔者以为,多与城市建设、美化环境有关。由于年代久远和个中原因,“七桥”已在历史上化为乌有,据《历城县志》载:(七桥)“今皆废矣,惟百花桥与泺源石桥仅存。”《续修历城县志》云:“……七桥之径,今皆已不可尽考。” 清任弘远《明湖杂诗》道:“七桥烟月已茫然,惟剩鹊华北渚边。风景至今犹画里,怪来梦绕木兰船。”又《吊七桥》道:“七桥圮废鹊华留,滚滚杨花起暮愁。独立斜阳无限恨,红栏碧槛付东流。”抑或是对“七桥”已圮而惋惜长叹亦未曾可知……曾巩《离齐州后》:“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之句,抑或是离走他乡对“七桥风月”的一种缱绻之情,抑或是对明湖景色的一种爱慕与赞美,足可见曾巩对济南难以割舍的情怀……可以看得出,“七桥”圮废多是发生在曾巩离任之后,大致在清•[/COLOR][/COLOR][SIZE=3][COLOR=#000000]康乾年代(以后)或以前更远些。
    [/SIZE][COLOR=#000000] 由此可见,济南历史上的“七桥风月”的确在一段特定的环境下,出现过一段不可置否的败落背景。“七桥”为何在历史上一度圮废?其成因又是怎样的一段波折?史书上鲜有述及,期待专家学者考证和揭秘。[/COLOR][COLOR=#000000]   七桥风月是济南大明湖新建景区之一,是由鹊华、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秋柳七座景观桥构成的。关于大明湖“七桥风月”,有史书记载:“环湖有七桥,曰芙蓉,曰水西,曰湖西,曰北池之类是也。”“七桥,曰芙蓉,曰水西,曰湖西,曰北池,曰百花,曰泺源,曰鹊华。”现新辟的“七桥”除“泺源桥”被“秋柳桥”替代之外,其余桥名均以古时称谓。历史上的“七桥风月”,景观独特,形色各异。七座小桥环立于荡漾湖水周围,似彩虹卧波,烟雨蒙胧,如梦如幻。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无不交口赞誉,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广为传颂。新建的“七桥风月”,湖水迂回曲折,迤逦伸展,水边蒲草、芦苇等湿地水生植物丛生,绿化带上灌木葱郁、鲜花姹紫嫣红,七座石桥横跨水上,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俨然进入了江南水乡。[/COLOR]
     [upload=0][upload=1][upload=2][upload=3][upload=4][upload=5][upload=6][upload=7][/COLOR]
    [ 此贴最后由曾国荣万县在2010-11-11 10:19:00编辑过 ]
    宗圣公77派孙.略公>巩公>憇公>孟永公>卓公.
    入川祖训:话到口边留半句,理从是处让三分。
    邮件:wzzxzgr@163.com    QQ:249296749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3040
      • 经验91188
      • 文章3771
      • 注册2009-01-06
      以前客居山东时曾游大明湖,景色之美令人流连忘返。
      [upload=19100,0]20090923031455675.jpg[/upload]
      [upload=19101,0]2006011914083339386.jpg[/upload]
      [upload=19102,0]d41f851280997feec3fd78f1.jpg[/upload]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