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首页 宗亲投稿 曾氏族谱 曾氏纲要 论文特辑 曾氏名人 宗圣曾子 家族要闻 曾氏典故 关于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曾氏族谱 -> 各房直系 -> 《上杭曾氏重修族谱》

 
 
     
《上杭曾氏重修族谱》
 
 
作者 曾闻銮 来源 曾氏宗亲网 发表 2025-8-3 9:33:30 人气 221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号   

 

   《上杭曾氏重修族谱》重修,继民国癸亥年修谱后的再次重修,该谱由图像、世系、启迪、集萃等篇幅组成,全谱共一百多万字,图片百余幅,记述了上杭曾氏宗亲繁衍和重要人物的事迹,对曾氏源流、曾氏开派宗圣公、曾氏南迁入闽杭、曾氏字辈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搜集整理了曾氏祖训、族规、名人轶事等资料,让后人溯源流、明世系、扬祖德、传祖懿、承孝悌,激发艰苦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亦可为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提供依据,可谓典籍资料丰富、详实、准确,叙述文字通畅。既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图书,亦是族人家学的教科书。  

                               上杭曾氏重修族谱序
    曾姓繁衍,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十四代裔少康中兴,恢复夏朝,封其次子典烈于鄫地建立鄫国,此为姒姓鄫国之始,至鲁襄公甲午年(前567年),鄫被莒灭,世子巫避鲁为仕,去邑为曾,为曾氏之始。
巫生夭,夭生阜,阜生点,点生参,为曾氏开派祖宗圣公。如果说巫之前为传说阶段,从参始有文字记载,宗圣八派炜公纂谱至今全国大修族谱十余次,曾姓世系真实可靠,尤以清文正公始全国统一字辈入谱,世为少见。
    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这是几千年文明的传统。谱,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图籍。族谱,俗称家谱、家牒,还有叫家乘等的,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是维系族人的依据和纽带。我上杭曾氏族谱,今人所见系于民国癸亥(1923)年所修,经“文革”浩劫,多被烧毁,唯见太拔筀竹坑广夫宗亲保存淮、河两公族谱十四册,为重修族谱提供重要史料。
    今逢盛世,国运昌隆。曾氏宗亲怀省身念祖之情,企盼重修族谱情真意切。公元二〇一〇年安乡高寨庆亨宗亲,骑摩托车爬山越野,走遍全县大部份曾姓自然村,联系曾姓宗亲梓叔,在天寿、文来、毓赏、繁扬、毓生等宗亲支持下,成立“上杭县曾氏宗亲联谊会”,倡议重修上杭曾氏族谱。因诸多因素,宗亲会工作一度阻滞。二〇一二年毓赏、繁扬、文来等宗亲联络庆祥宗亲,重启宗亲会工作,于同年十月二十八日在县城隆重召开“上杭县曾氏宗亲代表大会”,成立“上杭县曾子文化研究会”,选举产生“两会”常务理事会,推选庆祥为会长,并成立《上杭曾氏重修族谱》编纂委员会。事违人愿,翌年初庆祥会长罹病,九月辞世,是我上杭曾氏宗亲事业一大损失。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由族谱编委会副主任广兴宗亲主持召开《上杭曾氏重修族谱》编纂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全县修谱工作。由于二〇一〇年以来,部分曾姓房系已陆续开展编谱工作,有的已出版颁谱,为上杭曾氏族谱的重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创造了一定的经验。在全县曾姓宗亲的大力支持下,编纂人员不辞辛劳,夜以继日,走村窜户,逐户搜集、整理、核实相关资料,反复校对更正谱稿,力求准确、完善。庆祥、瑞鸿、曾钟、广福、传兴、传宣、繁瑞、衍坤等宗亲贤哲慷慨解囊,赞助修谱经费,使《上杭曾氏重修族谱》顺利完成编纂出版工作。
    本次修谱系继1923年全县修谱之后重修,盖全县十七个乡、镇,三十多个自然村人闽珪、旧、略三大房裔孙七千多人。百川汇大海,千宗归一支。上杭曾氏是宗圣公龙出一脉的圣裔,分开是小家,聚集是大家。我们血脉相通,筋骨相连。《上杭曾氏重修族谱》是曾氏宗亲追根溯源,凝情结缘的木本水源。
本谱由图像、世系、启迪、集萃等篇幅组成,全书共100多万字,照片110多幅,记述了上杭曾氏宗亲的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对曾氏源流、曾氏开派祖宗圣公、曾氏南迁入闽杭、曾氏字辈等作了较为详细阐述,搜集整理了曾氏祖训、族规、名人轶事以供族人做人做事考究。
     本族谱遵典籍出版规范,也为族人阅读习惯和阅读方便,采用横排版印刷,吊线谱和文谱相结合,图文并茂,让后人溯源流、明世系、扬祖德、传祖懿、承孝悌,激发艰苦拼搏、昂扬向上精神。亦可为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提供依据。可谓典籍资料丰富、翔实、准确,叙述文字畅通。既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典籍图书,亦是族人一本极好教科书。
     本次修谱,秉承“承先报本,启裕后昆”为宗旨,以“宁缺勿讹”为原则,实事求是,以史为据,力求完善。然因复盖地域广,历史跨度大,旧谱残缺不全,历史资料缺失,加上余近耄年,残年老识浅,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免错漏有负众望。世远年烟,无不丁口遗漏,而族繁人众,难免记载参差,思亲有意秉笔无私,祈求先祖冥赦。敬请诸位宗亲海涵,恳求宗贤再次修谱时补充臻善。谨以族谱出版告慰先祖在天之灵。对捐款修谱的宗贤和支持修谱的全县曾氏宗亲及各级领导致以衷心感谢,祈祷曾氏裔孙枝繁叶茂、兴旺发达、万世荣昌。
                              宗圣六十四派裔孙闻銮(文来)敬撰二〇一三年癸巳岁冬月


                            曾氏南迁入闽杭
    历史上宗圣曾参裔孙有三次重要南迁。第一次是在西汉末年,曾参十五代裔孙曾据从山东避难迁居江右吉阳乡(今江西吉安市);第二次是在北宋末年,吉阳始祖曾据裔孙曾恩一(宗圣44派),他的五个儿子江、淮、河、汉、海,先后迁来闽西上杭开基;第三次是在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宗圣四十五派鲁国郡裔孙曾十三郎,从山东曲阜迁上杭紫金山。上述三次南迁,形成南北两宗曾氏在汀江中游地域的汇合,使上杭成为客家曾氏繁衍外迁闽西南、粤东南、广西、台湾以及东南亚海外各地的幅射中心。
    曾参的十五代裔孙曾据,为西汉谏议大夫,功封关内侯。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曾据不耻新政,拒不受相,王莽欲诛据全族,为避陷害,携家率族人一千余人于王莽新始建国二年庚午(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由山东武城迁江右庐陵郡(今江西吉安市)吉阳乡开基,裔孙繁衍甚众,吉阳乡成为江南曾氏的一大发祥地。
曾据长子曾阐,下传18代有裔孙曾丞(宗圣33派)生珪、旧、略,派衍三支,枝繁叶茂。
     丞公长房珪(宗圣34派),三传三十七派庆生二子长伟、次骈,骈公十一传质粹,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奉旨归山东嘉祥县袭翰博(翰林院五经博士),承接宗圣公祭祀。
       上杭境内步云乡兴隆村珪公裔孙系珪公四传骈子延耀南唐宫捡司荆州刺史徙木塘源(今江西吉安永丰县)耀生崇范,官封太子洗马东宫使,崇范四传顺和(宗圣44派)迁居龙岩漳州,顺和之子十一郎(宗圣45派)由漳北溪徙居古田曾下坑,十一郎下传七代甲一郎(宗圣52派)始由丙坑徙居今兴隆村。丞公次房曾旧(宗圣34派),生于天宝元年壬午(742年),登大历丙辰(776)进士,官封鲁郡开国公,元和二年丁亥年(807)由吉阳徙江西永丰县云盖乡望仙里。曾旧6传有裔孙蟾、虹,分衍两房。后梁时(907-923)迁赣南虔州(今赣州),生五子,长子洪祥迁广东增城;次洪立裔衍赣东南丰;三子中立裔衍宁都;四子中美裔衍广东保昌,始兴,广州、南州、新会等县;五子中彦于北宋初(960-970)由虔州迁徙入闽,在汀州府宁化县怀德乡郎马墩下橄榄树村开基,为曾氏人闽始祖。
     中彦公(宗圣40派)生三子,长子曾美返迁江西新县;次子曾良亦迁江西石城县石壁下;三子曾俊世居橄榄树村。
     曾俊下传五代(宗圣45派)有江、淮、河、汉、海兄弟五人,于南宋绍兴年间(1143-1162)先后从橄榄树村迁上杭县茶地陈坑、兰溪头、庐丰扶洋、下都长岭下、紫金山曾坑等村开基,均尊其父恩一(讳敬,号一元)为人杭始祖;故原上杭城关曾氏宗祠称为一元公宗祠,座东门解放路1号,原夫人宫斜对面,五十年代初被征建县面粉厂,九十年代末被改建为东门市场。丞公三房曾略(宗圣34派),8传裔致尧,北宋时进士,江西南丰人,其次子易知十三传有文渊、广新昆仲,同迁粤东兴宁县,长居九龙岗,次居龙归洞:致尧五子易占(宗圣42派)八传曾梁(宗圣50派),由赣人闽,在宁化短暂居住后,又直下汀江中游,迁入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现临城镇城南村水南)开基创业,裔孙又有分迁粤东镇平及闽中福州府的。
   
      《上杭曾氏重修族谱》收录了现居上杭的曾氏族群,分支涵盖老三房珪、旧、略后裔,其中以旧房后裔为多:直系总系:参公→元公→西公→钦公→㝵公→羡公→遐公→炜公→乐公→浼公→旃公→嘉公→宝公→琰公→据公→阐公→植公→耀公→培公→德公→绚公→焕公→梓公→勰公→端公→铉公→海公→横公→兴公→隆公→钧公→谋公→丞公→旧公→儣公→国俊公→万公→沂公→蟾公→中彦公→俊公→怀义公→安国公→恩一公→江、淮、河、汉、海。

 

一键分享到:
上一篇文章 广东韶关市仁化曾氏始修统谱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回到列表 打印本文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吉安市清原区天玉镇平湖村曾氏(佚名,2010-1-29,46301)
《大万曾氏重修族谱序 》(曾观来,2009-2-7,41154)
曾氏青州房史考(曾昭民,2009-2-13,31841)
武城曾氏山东青州房世系简谱(曾昭民,2009-2-14,61584)
福建泉州南安水头镇后房村(侯里)迁台世系(曾仁战,2009-3-24,50573)

本站内容版权归《曾氏宗亲网》所有,如若引载,请注明出处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