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首页 宗亲投稿 曾氏族谱 曾氏纲要 论文特辑 曾氏名人 宗圣曾子 家族要闻 曾氏典故 关于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曾氏族谱 -> 各房直系 -> 广东韶关市仁化曾氏始修统谱

 
 
     
广东韶关市仁化曾氏始修统谱
 
 
作者 仁化曾氏统谱理事会 来源 曾氏宗亲网 发表 2025-7-4 9:12:42 人气 56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号   

广东韶关市仁化曾氏始修统谱序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曾氏家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国之有史,地方有志,姓氏有谱,这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传统。族谱是一姓的史册,铭载祖先功德与良训,记述后裔繁衍生息状况。有利族人认祖归宗,联络派系,永志前勋,激励后裔。《仁化曾氏始修统谱》即与《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紧相衔接,是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典籍。
    曾氏家族是轩辕黄帝的苗裔,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自夏禹的第五代少康中兴复室后,将一处称鄫的地方,分封给次子曲烈,即为古代的姒姓鄫国,世系相传,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共计五十四代,一千五百七十七年。时至春秋,被莒国所灭。失国后太子姒巫仕鲁,为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遂去鄫之邑以曾为氏,改为曾巫,为姒姓曾氏始祖。至今历经二千五百七十年。加上曲烈封鄫,建立都国时间,共有四千多年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曾氏随着世系发展,播迁流布,巫公四传莱芜侯点公,五传宗圣参公,成为曾姓对后世有影响的人物,此时,曾姓家族已盛于山东,山东南武城为曾姓第一发脉地,汉代以后,曾氏开始外迁,大举南迁在东汉,其关键人物是巫公第二十代关内侯据公耻仕新莽,在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十一月十一日,率领族内二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吉阳乡,为曾姓南迁始祖。庐陵乃富庶之地,水陆畅通,山多林密,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商贾云集,实为人类生息繁衍之宝地。据公南迁安居庐陵后,人丁兴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特别是三十四代珪、旧、略兄弟发脉,衍徙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江西庐陵成为曾姓第二发脉地。
仁化曾姓族人是先后从广东河源、嘉应州、翁源、乐昌,江西泰和、永丰,湖南汝城等地迁徙到现今仁化镇龟颈,长江镇蒙洞、黄竹寨,丹霞镇界江等地立基。后又分支系迁徙到长江镇浒松、陈奢、黄沙塘,石塘镇上中坌、下中坌,仁化镇大田等地繁衍生息,成为仁化县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曾姓族人定居仁化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当地各族乡亲和睦相处,共同为国家的民族兴旺发达、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功垂百世,光耀千秋。
    时移事迁,岁月流逝,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修志续谱已成为盛世盛事。树有根,水有源,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众宗亲缅怀祖先的要求,倡修《仁化曾氏始修统谱》,记述仁化曾姓族人的繁衍生息,盛衰荣辱状况。以利于一脉相承,继承先祖传统,弘扬祖德,联络宗亲,世系衔接,一目了然。将为密切亲情乡亲,增强民族凝聚力,饮水思源,心系桑梓。也必然有利于众宗亲缅怀祖德,重温祖训,从中得到启迪和激励,自觉发扬先祖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与当地各族乡亲改革创新,传承文明,开拓未来,团结奋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作出更大贡献。


                                                            仁化曾氏统谱理事会
                                                                2003 年8月8日
 

后记

    历史是条长河,日夜奔腾,在编修好《仁化曾氏始修统谱》后,仁代县的行政区划管辖范围又有较大的扩大,时至将原曲江县的黄坑、周田、大桥三个镇的辖区划归仁化县版图。这三个镇有不少曾氏族人,加之始修统谱就显得不完整。为此,我俩都有共同的心愿,再编修一次曾氏族谱,使之较全面地记载仁化曾氏族人历史状况。2012年编修《曾氏族谱》倡议书发出后,得到广大宗亲响应,热情核对补充原始修统谱内容,提供新编入资料,使编修工作得于顺利进行。这次编修由于邻县始兴东湖坪曾氏仲仁公支系原在曲江的曾氏族人,因行政区域改变归仁化县管辖。为此,仲仁公支系的曾氏宗亲,包括现仍在始兴县辖区内的部分曾氏族人也加入了此谱,使之这次编修的族谱列入谱册的人数更多,内容更丰富。
    编修族谱的过程中,有关人员经过两年来不辞劳苦,历尽艰辛,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终使《曾氏族谱》编修成功,实值庆贺的大事。也了觉了我俩在有生之年编修一部较完整的仁化曾氏族谱的心愿。这部经世致用的族谱,梳理了各支系祖脉衔接的根源和分支世系的线索,为曾氏宗亲传宗接代,寻根问祖,了解历史,承前启后,联络派系,弘扬祖德,激励裔孙起到借监作用。也将在“存史、资治、教育”等方面发挥其传承之功。
    此次修谱,资金来源主要是捐款和收印刷工本费,但首先要考虑能够筹足印刷费才能付印,在未收清工本费之前和未知能否足额收回工本费的情况下,得到长江浒松支系74 代裔孙曾宪忠的垫资印刷经费,以致能按时付印。曾宪忠是农村青年,他外出务工,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边打工边学习,自考取得大专文凭,他经十多年拼博,不断积累资金,购买了房产、小汽车,又和他人合作办起了山泉水厂,是打工族的成功者。在个人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他不忘祖先,积极支持编修族谱事宜,以实际行动弘扬祖德,为曾姓族人做了一件大好事,是值得族人尊崇的好后裔。
    编修族谱,汇集多支族人资料为一谱,这是一种好的修谱形式。在编修过程中,参予编修人员虽尽了主观努力,务求完整。但是由于编修工作量大,内容涉及面广,加之史料多有散失,致使有的世系衔接不上,只得注明待查。谱中许多历史资料,是从相关书籍、报刊和宗亲家谱资料收集,因无条件逐一核查。同时因谱识浅簿,水平有限。因此,谱中资料难免有许多疏漏、错误之处。作为新编族谱,未臻完善,实为遗憾。诚望宗亲族人和读者诸君予以谅解和指正。
                                                           主编者:曾昭良、曾宪钧 

直系总系:参公→元公→西公→钦公→㝵公→羡公→遐公→炜公→乐公→浼公→旃公→嘉公→宝公→琰公→据公→阐公→植公→耀公→培公→德公→绚公→焕公→梓公→勰公→端公→铉公→海公→横公→兴公→隆公→钧公→谋公→丞公→ 珪、旧、略...

龟颈村支系
珪公传至56 代曾景旺,配黎氏,生子三名:会全、会泷、会容。景旺公于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从广东省惠州府河源县迁徙到仁化县龟颈村开基立业。为龟颈村曾姓始祖,后又分支去长江镇浒松、陈奢、黄沙塘以及广西等地安居。
龟颈村景旺公房系
34珪公→宽公→庄公→庆公→伟公→辉公→崇德公→澄修公→肃公→知温公→载阳公→钺公→造道公→彦迪公→光公→孝宁公→普熙公→培公公→善良公→志芳公→得隆公→耀蕃公→景旺公,配黎氏,生子三名:会全、会泷、会容。

浒松村支系
浒松村曾姓是第64世闻明公从仁化龟颈村分支迁徙到浒松村落居,至公元2013年止已繁衍了15代,并有一支分迁到沙溪居住。现有人口近四百人,成为浒松村人口最多的姓氏。
56景旺公→会全公→荣贵公→璋公→正兰公→庭纪公→沅沧公→宏仁公→闻明公...
74派裔孙宪松 从长江沙溪迁扶溪斜周村。

陈奢村支系
61世庭纶公从仁化龟颈分支始迁长江陈奢定居。现包括丙昌、寅昌、广源、宪全、宪华房系。
56景旺公→会全公→荣贵公→璋公→正兰公→廷纶公。

黄沙塘村支系
黄沙塘村曾姓是66世尚瑞公从仁化龟颈徙迁黄沙塘村开基立业。
黄沙塘村总世系(衍接仁化龟颈村)
56景旺公→会全公→荣德公→玫公→正钰公→廷珂公→沅清公→宏桥公→开祯公→贞熊公→尚瑞公。

蒙洞村支系
蒙洞村支系是第34世略公后裔,第65世贞美公从嘉应州镇平(现梅州市蕉岭县)迁蒙洞村定居。现繁衍在蒙洞村、湖南省热水曹洞村、大龙子村、江西省内良消板寨村、白颈村等地,

蒙洞村世系:
略公→炀公→泳公→筠公→洪立公→延铎公→仁旺公→致尧公→易知公→准公→几公→鉴公→恕公→徵公→逮公→楚山公→纡公→惇公→仲辉公→佑孙公,生子六:广清、广渊、广海、广新、广通、广泰。
广泰公→安甫公→纹楠公→习仔公→怀亮公→希柽公→忠公→运公→幽祖公→宏善公→闻常公→贞美公0...分衍以下村族:
曹洞村、大龙子村尚泰房
江西白颈尚发房
蒙洞村荣邦房
消板寨村金林房
蒙洞村茂源房
蒙洞村传仔、传春房
犁壁岭传庚、传瑰、传芳房
蒙洞村传乙房
蒙洞村传立房

黄竹寨村支系
黄竹寨村曾姓是34世旧公后裔,56世秉彝公从江西吉安永丰迁徙到广东仁化(原是曲江县黄坑镇),66世尚德公又迁到仁化水南村,后再迁长江黄竹寨村定居。现除在黄竹寨村繁衍外,又有一支已迁扶溪水口村繁衍。
旧公→儣公→国俊→万公→渊公→仪公→初橙公→维善→幼昇公→永达公→季真公→安忠公→彦良公→大初公→仁甫公→政卿公→惟盛公→明远公→沅义公→德公→尚泰公→敏言公→秉彝公,从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云盖乡望仙里迁徙仁化(原是曲江县黄坑镇)后又迁仁化水南村,再迁长江黄竹寨村定居。分衍房系:
黄竹寨村敏言一秉彝房
黄竹寨村源本-衍明房
黄竹寨传清房
锦江支房
扶溪水口梁屋村
扶溪水口村

沙坪村支系
沙坪村曾姓是七十三派安林公从湖南省汝城县斗山村迁来广东仁化城口,后又迁长江沙坪村定居。现在沙坪村和南雄市两地居住,上溯世系未详。

食足崡村支系
食足崡曾姓是66世尚政公从乐昌县廊田高坪水迁徙到仁化县城口镇食足村定居。
旧公→儣公→国俊公→万公→沂公→蟾公→中彦公→美公→庭公→澄公→权公→益甫公→位公→枻材公→復海公→晃公→漍泷公→庭渭公→怀义公→安漍公→恩公→二八郎公→纹海公→志贤公→宽公→吴景公→福才公→荣公→喜公→宏富公→闻胜公→贞崇公,生子二:尚福衍乐昌、尚政衍城口食足崡村。

大田村支系、古界江曾时茂支系
曾氏59世时茂公从江西省泰和县迁徙到广东省仁化县界江村定居,后又从界江分支到大田村、石塘曾屋村,塘基下村和乐昌廊田下冬村等地立业。
34派珪公(子:宽、绰、丰、晖、隐)→宽公→庄公→庆公→伟公→辉公→崇德公→澄修公→肃公→知温公→载阳公→锐公→与道公→彦舆公→谌公→森公→沅吉公→盟远公→添植公→敏德公→炆可公→子荣公→彦圭公→析公→钟公→时茂公(自江西泰和迁仁化界江)→鹤公→日旺公→潮魁公→宏暹公→闻焌公→贞训公→尚定公徙乐昌花茅岭、尚安徙大田、尚宙徙下中坌。

昌背村支系
昌背村曾姓是72世曾连兴从广东省高要县徙迁仁化县董塘镇昌背村繁衍立业。世系上溯未详。

长江圩支系
长江圩支系是73世曾汉卿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迁徙到广东省仁化县长江圩立业的一支曾氏族人。世系未详。

丹霞官田村支系
官田村曾姓是70世传隆从高要市葛埔徙迁到官田村落居。世系未详。

康溪仁章房系
曾仁章是从湖南耒阳曾家湾迁来仁化康溪村落居,已衍生四代。世系未详。

扶溪圩各支系
曾色辉在1907年左右由广东新丰县黄镇茶洞村迁来仁化县扶溪圩落居。
曾锦标于民国初期从广东惠州迁来仁化县扶溪圩定居。
曾达本从台山市迁仁化县扶溪圩定居。世系均未详。


黄坑曾屋村支系
曾屋村是因为乳源县修建南水水库,由韶关市政府安排,于1969年从乳源县龙南镇龙颈村委会曾屋村,迁移至仁化县黄坑镇黄坑村委员曾屋村定居的曾氏族人。
略公→炀公→泳公→筠公→洪立公→延铎公→仁旺公→致尧公→易直公→斝公→睿公→中行公→伯祺公→桧公→永铿公→春公→元橓公→仁发公→青淑公→椢英公→真玉公→克芢公→子厚公→用济公→希汶公→惠公→治芳公→珍公→文英公→宏濬公→闻龙公→贞益公→尚期公→衍辉公→兴文公...

董塘曾屋角曾温良支系
七十二世曾朝江于同治元年(1862)从丰顺县大角塘村迁徙到仁化县董塘镇长白岭开基,后移居曾屋角村和扶溪圩落居至今。
曾屋角村麻古房,七十二世曾麻古从龙川县丰稔多衣塘徙迁仁化落居。
曾金泰由龙川丰凌公社董塘曾屋角村定居。

董塘圩曾臣方支系
臣芳公自连平州(现连平县)陂头东坪曾屋徙迁至仁化。
34派珪公(子:宽、绰、丰、晖、隐)→宽公→庄公→庆公→骈公→耀公→崇范公→延膺公→频公→栢公→丰公→传公→益公→相公→化公→达公→昭公→纯公→博公→咸公→信公→万二公→万千公→一郎公→远信公→安泰公→鑑公→又远公→世维公→朝明公→日寅公→庆公→辛龙公→克疆公→辛保公→乔才公→传道公→臣方公

盘子岭村支系
盘子岭曾姓自广东省嘉应州(梅州市)五华县洛阳围细窝子曾山下村迁至。
世系:略公→炀公→泳公→筠公→洪立公→延铎公→仁旺公→致尧公→易知公→准公→几公→鉴公→恕公→徵公→逮公→楚山公→纡公→惇公→仲辉公→佑孙公→广新公→良甫公→71派君清公。

黄子塘村支系
连平县大湖迁仁化董塘繁衍黄子塘和界江联湖等村,世系未详。

古界江广新公支系
广新公支系是34世略公后裔,略公传至53世佑孙公。佑孙公因兵扰攘,不能安居,由福建省宁化县徙广东省嘉应州落居(梅州市),佑孙公配温氏生子6名:广清、广渊、广海(东湖坪族谱为广盟)、广新、广通、广泰。广新公生九子,其中第五房章甫公衍仁化石塘村,第七房德甫公房系衍仁化界江,后又迁徙石塘下中坌和乐昌等地,第九房良甫公房系衍董塘盘子岭。广泰公衍始兴东湖坪村。
石塘镇中坌上大门曾氏一派的先祖是六十三世祖宏暹公携妻康氏及四子焌、灿、烜等人在明末从江西泰和县藕塘迁到仁化县界江村。大约在200年前界江村有两部分曾氏族人外迁:一部分迁到乐昌县廊田镇下冬坌、曾屋、铜坑底等村,另一部分迁到石塘中坌曾屋、塘基下、丹霞大田黔西南等地。

石塘水心坝曾宪彩房系
宪彩公从乐昌市廊田花茅岭,迁徙到仁化石塘下中坌水心坝安居。世系上接大田界江房。

塘基下村支系
塘基下曾姓支系是界江支系分居的族人,后又分支去乐昌廊田和仁化县城北门村定居。

安岗曾氏支系
安岗杨屋曾庆华从梅州市迁来杨屋定居。

以下还有数十支系,由于世系佚详、在此恕不赘书。

一键分享到:
上一篇文章 江西吉水泸江曾氏礼公房系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回到列表 打印本文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曾氏(曾尚庭,2008-6-6,83070)

本站内容版权归《曾氏宗亲网》所有,如若引载,请注明出处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