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
    • 经验287
    • 文章12
    • 注册2006-04-17
    曾国藩的书法论 罗绍志
     [SIZE=5]曾国藩的书法论 [/SIZE][SIZE=2]罗绍志 [/SIZE]

     

     

    [SIZE=5]  [/SIZE]曾国藩一生在治学上最重古文、诗和字。他教子的“读书之法”,就是“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其中的“写”,即写字。他曾评价自己:余于“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介入处。三者无一所成,不无耿耿。”
          其实,曾国藩作为一名进士出身的士大夫,对于临池瀚染用功亦是很深的。青少年时勤奋习字不用说,就是后来带兵和做官的时候,对于下属呈文的批复全用楷书。他一生写的日记、书信及奏稿上千万字,也都是用的楷书或行书,藉以练习书法。尤其是到了晚年,他硬是把书法作为含蓄表露自己情感和心境的一个最终目的来对待。他毕生对于书法的原理和技巧等要领,由此及彼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博采百家,并融众长,是曾国藩在书法实践中探索的一条路子。他初学书法,主要是临摹字帖。他曾在一则《日记》中写道:“夜写零字甚多。近来军事无利,诸务废驰,作书法略有长进。大约书法不外羲、献父子。余以师羲不可遽几,则先师欧阳信本;师欧阳不可遽几,则先师李北海。师献不可遽几,则先师虞永兴;师虞不可遽几,则先师黄山谷。二者并进,必有合处。”他学书法的这条路子,正是历来多数书法家主张并实践的路子。但到晚年,他又多次反省自己:“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可见,曾国藩对于初学书法者,力主先师一家,然后方可采摭众长,融为一家,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学用笔,学结体,是曾国藩探索书法的一大技巧。他说:“大抵作字,只有用笔、结体两端。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此二者,皆决不可易之理。”如何用笔呢?曾国藩说:“日内作书,思偃笔,多用之于横,抽笔多用之于竖。竖法宜努、抽并用,横法宜勒、偃并用;又首贵有俊拔之气,后贵有自然之势。”又说:“作字大约握笔宜高,能握于管顶者上,握至管顶之下寸许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许者亦尚可习,若握近毫根,则虽写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断不能写好字。”①何谓结体?曾国藩继承古人论述结体之法,结合自己的实践,概括为“四法”。他说:“作字之道,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体者,一字之结构也;势者,数字、数行之机势也。”
          在学用笔、学结体的同时,曾国藩还善用墨色和注重字的间架。他综观古来一切著名书法家,都对用墨的浓淡和墨质的好坏非常讲究,因而谆谆告诫儿子纪泽:“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瀚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②对于字的间架,他认为,“习大字,总要以间架紧为主。写成之后,贴于壁上观之,则妍媸自见矣。”并教导纪泽:“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只为欠却间架工夫”,“尔以后当从间架用一番苦功。”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成功,主要取夺于他的恒心和毅力。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把字写好,并想成为一代书法大师,不必求速效,而要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他自幼练书法,一直练到老,从未间断过。他字谕纪鸿说: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麓山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月,遂欲遽迹神妙耶?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又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近岁在军,不甚思索,但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他还在家中告诫子弟:“习字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他指出:学习书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手愈掘,字愈丑,意兴愈低”的“困”境。如果困时能做到“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书法艺术是最能体现作者精神素质和个人特征的。曾国藩的书法美学观,与其论诗文一样,分为阳刚和阴柔两象。他说:“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但比较起来,曾国藩不大喜欢纤弱、阴柔的字眼,较喜欢张迳、阳刚的字眼。他说:“杜陵言‘书贵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论,东坡驳之,非也。”
          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是传统的民族艺术,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法复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正在进一步地普及与提高。曾国藩的书法及其书法论,在今天仍不失欣赏和借鉴的价值。
    注释:
          ① 《曾国藩嘉言钞》岳麓书社版第80页。
          ② 《曾国藩嘉言钞》第84页。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49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