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首页 宗亲投稿 曾氏族谱 曾氏纲要 论文特辑 曾氏名人 宗圣曾子 家族要闻 曾氏典故 关于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宗圣曾子 -> 曾子专栏 -> 《大学》

 
 
     
《大学》
 
 
作者 宗圣曾子 来源 曾氏宗亲网 发表 2009-3-20 21:47:31 人气 25030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号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经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行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俗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身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知道应达至的境界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能心意宁静,心意宁静了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了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了才能有收获。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世间万事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它们的先后秩序,那就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他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整治好自已的家庭;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就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先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穷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的品德,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对该重视的却轻视,该轻视的去重视,(反而能把事情办好,)没有这样的道理。

1【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

《尚书·康诰》说:“要能够崇尚美德。”《尚书·太甲》说:“要思念上天赋予的美好秉性。”《尚书·尧典》说:“要能够显明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自己要弘扬美好的品德。

 

2【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商汤王洗澡盆上的铭文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而且新了还要新。”《尚书·康诰》说:“鼓舞人们弃旧图新。”《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然是一个旧的邦国,但它接受的天命是新的。”因此,为了弃旧图新君子没有什么办法不应该用尽的。

3【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而亲,人小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国家疆土方千里,是百姓居住的好地方。”《诗经·小雅·绵蛮》中说:“一只黄鸟鸣叫着,飞来落脚山角里。”孔子说:“在落脚这个问题上,连黄鸟都知道要落脚的地方,人怎么能不如鸟呢?”

《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文王端庄行为正,光明磊落人崇敬。”做君主的要落脚在仁上,做臣下的要落脚在敬上,做儿子的要落脚在孝上,做父亲的要落脚在慈上,与他人交往要落脚在信上。

《诗经·卫风·淇澳》中说:“看那淇水河湾处,绿竹丛生多茂盛。君子风流多文彩,有如象牙细切磋,好比玉石精琢磨。神情庄重又刚毅,相貌明亮又显赫。这样文彩好君子,让人终生不忘记。”“有如象牙细切磋”,是说治学态度严谨;“好比玉石精琢磨”,是说自身修养刻苦;“神情庄重又刚毅”,是说做事谨慎;“相貌明亮又显赫”,是说有威严的气度;“这样文彩好君子,让人终生不忘记”,是说美德达到了最高境界,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他。

《诗经·周颂·烈文》中说:“啊!前代君王不能忘!”后世的君王推崇他的贤德,热爱创立基业的前代亲人,百姓也享受到他遗留下来的安乐,得到了他所留给的利益,因此前代圣王永远不会被忘记。

4【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与别人一样,(分清是非曲直。)(不同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尽说狡辩的话,使民心民意得到尊重和敬服,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5【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明天下之物无不有理,处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从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研究事物的原理,是说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并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没有没认识能力的,而天下的事物没有没一定原理的,只不过这些原理有没被认识的,所以知识没有被全部掌握。因此大学一开始教的,必定是让学生接触天下的事物,用他已掌握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求了解到事物的全部。经过长期的努力,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从事物的里外到事物的巨细没有认识不到的,而自己心中对事物的全部本质和现象没有不明白的,这就叫研究事物的原理,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

6【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自己不要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这就是说要自足。因此,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不好的事,什么都干得出来,见到君子以后却躲躲藏藏地把不好的掩盖起来,把好的显示出来。其不知,人们看他,就像能看见他的肺肝一样,躲藏掩盖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表现在外表上。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注视着,十只手指点着,难道还不严厉吗?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德行可以修养自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7【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为所忿乜,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就是说,如果心有愤怒,身就不能端正;心有所恐惧,身也不能端正;心有所爱好,身也不能端正;心有所忧患,身也不能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看了却会看不见,听了却会听不到,吃东西却会不知道味道。这就是所说的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

8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次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所谓整治自己的家庭在于修养自身,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近的人常有所偏爱,对与自己鄙视厌恶的人常有所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常有所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常有所偏心,对于自己所傲慢的人常有所偏见。因此,喜欢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有谚语说:“溺爱子女的人看不到他孩子的坏处,贪心的农夫看不到他庄稼的茂盛。”这就是所说的不修养好自身就整治不好他的家庭。

9【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是说,不能教化好家人而能教化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君子不必走出家门就能具备教化一国的本领。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服事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治理百姓。

《尚书。康诰》中说:“(君主保护百姓)就要像母亲保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完全达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很远。要知道,没有哪个女子是先学会养育孩子再去出嫁的啊!

君主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君子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君主一人贪婪暴虐,一国就会兴起动乱。国君的作用就是如此的关键。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使国家安定。

尧舜用仁爱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百姓就跟凶暴。帝王的政令如果与他们喜欢做的事相违背,百姓就不会服从。因此,君子必须自己有德行才能要求别人有得行,必须自己没有过失才能去责备别人。自己不怀有推己及人的恕道却劝告别人去实行恕道,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治理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诗经·周南·桃夭》中说:“桃花多美艳,树叶多茂盛,女子出嫁去,和顺全家人。”让全家人都和顺。然后才能让一国的人都和顺。《诗经·小雅·蓼萧》中说:“一家兄弟要和顺。”兄弟和顺了,然后才能让一国的人都和顺。《诗经·曹风·鸤鸠》中说:“言行礼仪无差错,端正四方众邦国。”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父亲、儿子、还是作兄长、弟弟都值得效法,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所说的治理国家在于整治好他的家庭。

10上【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就是说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怜爱孤儿,百姓也会跟着去做。所以君子自有规范百姓行为的方法。如果自己厌恶上司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下属;如果自己厌恶下属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上司;如果自己厌恶在你前面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你后面的人;如果自己厌恶在你后面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你前面的人;如果自己厌恶在你右边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你左边的人;如果自己厌恶在你左边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你右边的人,这就是规范百姓行为的方法。《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说:“君子真欢乐,爱民如父母。”百姓喜欢的他就喜欢,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称得上百姓的父母。《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雄伟高峻终南山,层岩堆积人难攀。势力显赫尹太师,人们都在把你看。”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慎重,如有偏差,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惩罚。《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殷代没失民众时,行为也能配上帝。应以殷商为借鉴,获得天命不容易。”这是说,得到民众的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就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行。有了德行才会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梢,如果把根本当成外在的东西而把枝末当成内在根本,那就会与民争利向民劫夺。因此,君主聚敛财富,民众就会离散;君主散财于民,民众就会归聚。所以对人说出违背情理的话,别人也会用违背情理的话来回敬;用违背道义的手段得来的财富,也会被别人用违背道义的手段掠夺去。《尚书·康诰》中说:“天命不是永久的。”这是说,行善就会得到天命,不行善就会失去天命。《国语·楚语》中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宝,只是把善作为宝。”晋文公的舅父子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10下【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尚书·秦誓》中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实诚恳,虽然没有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能够容纳别人。别人有本领,就像他自己有一样;对别人的德才,他从内心里爱好,不只是像他嘴里说的那样,他确实能够容纳别人。用这样的人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况且也有利于国家啊!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嫉妒,就厌恶;对别的德才,他故意压制不让国君知道,确实不能容忍别人。用这样的人就不能保护我们的子孙和百姓,也会危及国家啊!”有仁德的人遇到不能容人的人就要流放他,把他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不与他同住在中原。这就是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也才能恨人。发现贤人不能举荐或虽举荐了却不能让他处在自己前面,这是怠慢;发现恶人不能斥退,或虽斥退了却不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就是过错。喜爱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爱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祸必定要降落到自己身上。因此,做国君有个大原则:忠厚诚实的人一定要得到他,骄横放纵的人一定要丢弃他。

创造则富也有个大原则:要使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财的勤奋,用财的节省,那么财富就可以经常充足了。有仁德的人仗义疏财来修养自己的品德,没有仁德的人会用尽自己的心机去聚敛财富。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他的事业不成功的,也没有喜爱忠义而不把国库的财富当作自己财富那样爱惜的。孟献子说:“有四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该计较那些鸡猪小事;能够凿冰丧祭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该饲养牛羊;拥有百辆车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该畜养那些只顾聚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这种聚敛财富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还致力于财富的收敛,必定是受了小人的诱导。国君虽然想做好事,但却用小人去治理国家,那么灾害就会一起到来。(到了这时,)即使有贤能的人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啊!这就是说的,国家不要把财货看作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一键分享到:
上一篇文章 西汉《大戴礼记》记载宗圣公史…
    
下一篇文章 《孝经》
回到列表 打印本文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孝经》(宗圣曾子,2009-3-20,30324)

本站内容版权归《曾氏宗亲网》所有,如若引载,请注明出处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