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宗亲投稿 -> 新化曾氏与湖南宗圣庙独有情钟 返回  打印
新化曾氏与湖南宗圣庙独有情钟
作者 文道公房 曾尧初   摘自 宗亲论坛曾志华供稿   发表 2025-5-1 16:05:56  

   湖南宗圣庙又名湖南曾氏总祠,始建于嘉庆甲子(1804),由宁乡雩台公、善化补之公、湘乡沂溪公倡议选址建于长沙古顺星桥侧。初始规模尚隘,其后屡有修葺。同治纪元(1862年),湘乡文正、澂侯、忠襄三公暨衡阳乾斋公带头慷慨解囊并发动全省族众捐资,仿文庙制式重修,规模宏大,殿宇崇闳,共两殿六祠,正殿祀宗圣,后殿则祀莱芜侯,左右均有先儒名宦配祀。前两庑分列东西祠,分列叫世宦祠、达官祠、孝义祠、贞忠祠、房祖祠;后殿右廊为懿德祠,左廊为荐馨所。廊外设有东西书室若干,以供各地族人中的秀才来省会试时住宿和研习。建祠后由于文正公等忙于朝廷战事,无睱顾及祠产管理,故经营不善,积弊甚多,急需设专人立规矩完善管理。于是,光绪乙未(1895)年推举忠襄公(国荃)之次孙霖森观察为总理。然后再次发动族人捐资,“增新补旧、甚臻美备”,后在湘潭、南州两地购买祀田若干亩,又在祠左侧建一栋“文星楼”,高可腑瞰长沙全景;在右侧开辟一园,曰枣园。园内种植花卉树木,且在园中盖一池,池左有养鹤轩,中有鼓瑟亭,右有杏航。随后再新构一厅,曰:视指其严之室,室前再建笃亲堂。至光绪丙午(1906)宗圣庙重修圆满告竣。重修后的宗圣庙,气象壮观,相映成辉。民国4年春,霖森(即广江)公邀请勉习、蕴青、岚汀等诸公绘制庙图、枣园图,并将祀产、祭器、祭文、艺文及附祀人和捐款人名单还有祭品的分类与制法等等编纂成《湘省宗圣庙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此后,凡我泰谕公裔各文字房族谱重修亦均刊有《长沙省城宗圣庙图》,以昭示后昆。
   宗圣46派孙曾泰谕自宋咸平元年(998)从江西泰和县早禾渡梅子陂举家迁来新化(至今新化境内,曾氏独此一支派系),已历1017年,繁衍40余代,支衍派蕃,本固枝茂,瓜瓞绵绵,继继绳绳,族裔已逾卅万,英才济济,遍布神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为国家的富强昌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纵观千余年来新化曾氏兴旺发展的历史,归根结蒂,就是一部用宗圣思想理念一以贯之地教化与承扬的家族文明史。历朝历代先祖铭记宗圣公报本追远的遗训,时时以敬宗睦族为怀,薪火相传,不忘宗功祖德。为“以妥先灵,祭祀有所”,各房系在各自修好宗祠之后,又先后在始迁祖居地横阳山及县城两处修建了栋宇辉煌的新化曾氏宗祠。特别是当湖南曾氏总祠即宗圣庙重修之时,新化曾氏族裔又发扬不甘人后的梅山蛮精神,主动参与,共襄大计,三大房族人同心协力,竞相捐款,为宗圣庙的重修竭心尽力。据《湘省宗圣庙志》的记载,当年重修宗圣庙时,全省有曾氏族裔的58个县参与了捐款活动。该书载明:“新化县共计捐大洋柒百元,钱壹百叁拾贰串贰百捌拾文、足纹伍两”。此外,还有按当时区划,辖属武冈县的“文昭公祠钱壹百串,文昭房柯公祠钱肆拾捌串”;辖属邵阳县的“文宣房钱叁拾肆串”(即今隆回县石门乡对江村的文宣公裔)未纳入新化县的总数之内。这样,泰谕公裔合计捐款实为大洋700元,铜钱314串280文,纹银5两,所捐款额仅后居于湘乡县和邵阳县,名列第三。历史贡献,赫赫在目!
   如果我们能为当年重修省城宗圣庙捐款所做出的贡献而自豪的话,那么,更值得泰谕公裔族人自豪和骄傲的是:省宗圣庙重修后,日臻完善的管理更有我族内先贤的卓著功勋。
   新化曾氏的骄子、在省内外享有盛名的原国民革命军中将加上将衔、湖南省代理都督、省政府代主席、省民政厅长、省地方自治筹备处处长曾继梧(凤冈)将军,在其辞职返里后所书写的《了园杂俎》中留有二则重要资料,足以佐证我泰谕公裔为省宗圣庙主祀、管理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一)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人心惶恐,百举待兴。其时,身为湖南护国军第一军军长、先后代理湖南省都督、省政府主席的曾继梧将军,在日理万机之余,仍以报本追远,敬宗睦族的虔诚情怀,常与省城内的族中贤达商量处理总祠的相关事宜,并于民国8年(1919)为长沙曾子庙题联:“于变时乘原本朋亲懿德;相期共勉服膺忠恕心传。”(见影印件之二)以后,又特撰《祭宗圣公文》(见影印件之一)。身居高官的继梧将军时时戒勉自己和族人“岂数典而忘祖,当饮水而思源。”
   (二)曾继梧将军在族兄煌甫去世时,撰有一幅附跋的挽联,现全文抄录:
挽煌甫
   乡校同游二三子,方感德孤忽弃我,必遗苍茫独立悲身世;
   总祠主祀十余年,卒以身殉殆奉先,不匮生死均能事鬼神。
   跋曰:长沙曾氏总祠,祀产颇丰。有不肖者,取利舍义者。忠襄公之孙霖生(森)起而振之。霖生(森)去,宗人以整理事嘱予,予邀煌甫兄相助,为理祀事,用修弊端亦逐渐剔减,兄之力也。予去兄留,兄以丁丑(1937)正月初七卒于祠之笃亲堂,殉所职也。昔周公以多才艺能事鬼神也,才艺尤人殆能以至诚感神,与予少时同一矣。呜呼,兄又逝,交之感今昔,却不胜晨星寥若,学以察今。(见影印件手迹之三)
   从上联及跋看出,继梧公在省履职期间,当湘乡霖森公离去后,被宗人推举继任主管省曾子庙的总理一职。这时因他政务军事方面的工作任务太重,对宗祠管理实在忙不过来,便邀他所信任的族兄曾煌甫去宗祠协助工作。他俩针对当时宗祠管理上存在的某些弊端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饬修正,管理遂日臻完善,使宗祠费用逐渐剔减,产业日益扩增。至1933年春,当继梧公殚精竭虑为之操办的地方自治这一为民众所期盼所拥护的新生事物,横遭时任省主席何健的“腰斩”后,他愤然辞职返归故里,有关省曾子庙的祀事和管理的担子便交付了曾煌甫。尔后,曾煌甫独当一面,不辞劳苦,不负众望,把宗祠管理得井井有头。他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践行着宗圣公忠恕孝悌的遗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多年如一日,无私奉献自己的年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丁丑(1937)年正月初七,这位年逾花甲的泰谕公裔族英,为湖南曾氏族人的共同事业而以身殉职于省宗子庙笃亲堂内。这种为家族文化的传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这充分昭示了泰谕公后裔对先祖的至孝至诚,也展示了省宗圣庙与新化曾氏族人二百余年来的独有情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宗圣公创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忠恕孝悌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儒家文化,已被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用儒家文化启迪和培育后人,且永续承扬下去,乃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工程。我们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愿新化曾氏泰谕公裔全体族人能铭记祖训,践行孝德,敬宗睦族,奋发有为,团结全省族人,为家族的兴旺,为民族的昌盛,为祖国的复兴而永远行进在路上!
           附录《湘省宗圣庙志》中有关载文
附录一
新化曾氏各房及族人捐款名单

太谕公裔襁公房:大洋壹百捌拾元
福公房:大洋壹百贰拾元
寿公房:大洋叁百壹拾元
窝山房:大洋肆拾元
季甫公:大洋伍拾元
宪逹公:钱肆拾串文
仕雄公裔:钱玖拾贰串贰百捌拾文,又足纹伍两
新化县共计捐:大洋柒百元,钱壹百叁拾贰串贰百捌拾文,足纹伍两

邵阳县
文宣公房广诣:钱拾串文     昭泰:钱玖串文
       昭庠:钱陸串文     广和:钱伍串文
       宪果攵:钱肆串文

武冈县:文昭公祠钱壹佰串文
            文昭房柯公祠钱四拾捌串文

附二  省宗圣庙内附祀泰谕公裔名单:

(一)房祖祠祔祀
   泰谕公、延襁公、延福公、延寿公、文谅公、文迁公、文官公、文宣公、文宓公、文宾公、文宫公、文宁公、文福公、文禄公、文道公、文逵公
    爐嘴房:源公、渊公、珙公、满公
    古塘房:滨公、潓公、大贞公、君受公、思咸公、榖远公、從龙公、庆陞公
    官荘福房:纪夙公、昭烽公、弁公
    窝山暇荘房:德橓公、德楀公
    窝山房:兴棣公、衍泗公、衍沼公、兴柷公、朝珊公子义公、潮代公、潮保公、毓晓公、传球公、传滻公、纪英公、纪荘公、立瀛公、淑治公、圣期公、若微公、次于公、皆明公、宾日公、作常公、仁圃公、荣楚公
    武冈石堰房:文昭公、文炳公、纹福公、财富公、绍成阝公、毓禄公、
    子集房:潮班公、宪利公、盟鐄公、
    才佑房:明铢公、盟銏公、宏兰公
    维山房:德重公、敬宗公、庆宗公、拱南公、拱星公、晋祥公、鼎祥公、汝奇公、容甫公、召扬公、云從公
    维山寿公房:毓大公、传矅公、高宇公、柽俊公、惇菴公、衍超公、兴璛公、拙菴公、毓芳公、毓英公、传纲公、汝隆公、盛彝公、宏俊公、璪公、贞笃公、兴佑公、仲綸公、泽言公
    维山寿公房:毓树公、闻启公、贞后公
    城南寿房:仕通公
    维山祥房:尚讓公、大占公、思荣公
(二)世官祠祔祀
     奉直大夫功杰公
     朝议大夫季甫公
     太常博士福仲公
     博罗知县时勉公
     大挑知县默庵公
     截取知县洛卿公
     奉直大夫九皋公

(三)懿德祠祔祀
     新化子衡公德配节孝魯媪
     新化水口應贤房广谚德配节孝高氏
     新化维山寿公房秀宇公德配节孝雷氏
     新化维山寿公房進祥公德配节孝刘氏
     新化维山寿公房芝田公德配节孝邹氏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1404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