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阳三省福利促进会大岚分会、大岚曾氏宗亲联谊会
成立大会暨2014年高考学子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会长 曾柏棠
尊敬的育良会长、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好!期待已久的惠阳三省福利促进会大岚分会、大岚曾氏宗亲联谊会,经过近五年的筹备,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大岚全体曾氏宗亲的一件大事,值得欣喜,值得庆贺!首先,请允许我向今天的大会及其当选的分会领导班子,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贵宾前来大岚莅临指导传经送宝,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慷慨解囊、无私支持大岚分会成立的各位宗亲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其次,感谢各位宗亲的信任和厚爱,推举我担任分会的会长。此时此刻,我的感言是八个字:名不符实,诚惶诚恐。所谓名不符实,就是从资历、学识,能力上讲,我是不合格的,对于宗亲工作,我是一名地道的新兵和门外汉。所谓诚惶诚恐,就是深感责任重大,担心挑不起这副担子,有负大家的厚望。既然大家信任,我就硬着头皮担当。我将以我的真诚,用心和人格来取信宗亲,服务宗亲,同分会的各位同仁一道,精诚团结,努力工作,争取交出一分拿得出手的答卷来。下面我就分会的工作谈几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凝聚共识。
首先对惠阳三省福利促进会大岚分会、大岚曾氏宗亲联谊会这个组织的认识,它不是行政组织,不是经济组织,也不是单纯的文化组织,它的性质是一个民间团体组织。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促进宗亲联谊与互助,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不失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探索。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惠阳三省福利促进会、惠阳曾氏宗亲联谊会的指导下,以促进宗亲文明为宗旨,以研究曾氏文化为主题,以兴办公益事业为重点,以联络宗亲感情为纽带,动员曾氏宗亲,牢记祖训,弘扬祖德,服务政府的工作大局,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大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凝心聚力。它的作用是: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协调平台。
其次是对我们所从事的宗亲工作的认识,过去一提到宗亲工作,有些人就误认为是搞宗族派性,封建迷信,因而敬而远之。其实不然。它所研究的是一种文化,即姓氏文化。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独有的一朵文化奇葩。中华五千年文化之所以流传至今,从未中断,其中姓氏文化功不可没。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祠堂、祖屋、牌楼、牌匾、牌坊、陵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家谱、族谱、宗谱、序记、墓志铭等。正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才引起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门发出文件,要求挖掘整理和保护。它所推崇的是一种道德,即孝悌道德。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第一美德。就是要通过宗亲活动,教育我们的子孙,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不忘祖宗。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祖宗都不敬,何谈爱国。”伟人都如此重视祖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自己的神圣职责?否则,将被外族耻笑是弃忘祖宗的罪人。因此,勿忘血源,情系祖根,这应该是每一个曾氏子孙的道德基础。
二、要甘于奉献。
我们联谊会的工作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任重而道远。就目前来讲,还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宗亲会的工作多数人是理解支持的,也非常热心,但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有的甚至会说一些风凉话、牢骚话,怀疑牵头人,组织人想谋什么私利。其实,从事这项工作的宗亲们是非常不容易的,既要耽误时间出力,又要自掏腰包贴钱,还要承受家庭亲属和部分宗亲的埋怨,压力十分大。如果没有一颗热心、诚心、专心、耐心、恒心、孝心是坚持不下来的。我想,人活在世上,总不能光是贪图享受,总不能光是为了自己,总得为他人,为宗亲,为社会做点事,做点奉献,为自己和子孙积点功德。可以这样说,今天来开会的所有宗亲都是我们大岚曾氏宗亲工作的志愿者,今天大家来,不是为名来,不是为利来,不是为官来,而是为宗亲工作奉献来,为子孙后代造福来。只要都能建成功德一件,必将获得真正的其乐无穷。
三、要同心合力。
曾氏子孙之所以兴旺发达,主要是秉承了祖先顽强的生命力这一血源基因。我们曾氏宗族人,精英无数,人才辈出。专家、学者、企业家遍及海内外,京城、省城、市内市外从政为官者不计其数,创业成功者不乏其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顶起了一片天地,为曾氏宗亲搏来无限风采和自豪。今天在座的,就是我们大岚曾氏宗亲的精英,是我们宗亲会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修建我们的大岚曾氏奇捷公祠的工作,是我们宗亲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只要大家怀着“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爱心,各尽所能,各司其责,和衷共济,万众一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业。
共同的血源,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责任,共同的期盼,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为大岚曾氏文化的繁荣振兴,为大岚曾氏宗族的兴旺发达,为大岚曾氏宗亲联谊会的红红火火,为大家更加美丽的灿烂明天而共同努力奋斗!
祝各位来宾、各位宗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1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