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特辑 -> 曾子故里在嘉祥,铁证如山 返回  打印
曾子故里在嘉祥,铁证如山
作者 沈效敏   摘自 山东嘉祥总会办公室   发表 2011-7-13 21:27:44  

    近观网上个别论说曾子故里的文章,说是曾子故里在嘉祥是明成化后编造的。现仅列举明成化元年之前的证据,看看到底谁在编造??!!

 一、嘉祥南武城历史悠久不可否认    持曾子故里平邑说者,不承认春秋鲁国有连个武城,更不承认山东嘉祥有武城。请看事实!
 1、春秋时代鲁国有两个武城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两武城。文中分别介绍:“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同一文中,一说南武城,一说武城,显然是两地。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讲的更明确:“鲁邑有两武城,故称南以别之。”此两武城:一为南武城,在山东嘉祥;一为武城,在山东平邑。
 2、嘉祥南武城建于商代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价值连城。其中汉代武斑碑记载:“昔殷王武丁久伐鬼方,元功章炳,熏臧王府。官族分析,因以为氏焉,武氏盖其后也。商周遐貌,历世旷远,不陨其美,汉兴以来,爵位相踵。”看来早在商代,武丁后裔武氏便在此聚族而居,建城自保。南武城就是以姓氏命的地名。这就是南武城的来历。
 3、《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就是嘉祥南武城
     据《春秋》和《左传》记载,从襄公十五年到襄公十八年,四年中齐国六次入侵鲁国的北部和西部,四次包围鲁国的城邑。齐国的军事目标是切断鲁国与晋国的联系。为了防备齐国的进一步入侵,鲁国于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修建武城,《左传》解释说:“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不惧,乃城武城。”平邑武城处于鲁国的东南部,用《古今地名大辞典》引程启生云:平邑武城“乃鲁与莒与邾所接界,非备齐之处,此宜在嘉祥县界。”
 4、北宋文学家晁补之认定嘉祥南武山
     北宋文学家、国史馆编修晁补之在《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中载有“下马牛岭,北望南武、七日诸山,或断或续,屏列远陆如画,其南数百凫雁飞集,鸣唼声声,回望白水明灭,桑野间意甚乐之”一段文字。南武山因南武城得名。晁补之所记金乡张氏园,居嘉祥之南,北望南武山,显然是嘉祥的南武山。由此看来,早在北宋初年人们就认定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山东嘉祥县。
 5、元代《鲁秋胡庙记》碑直记嘉祥南武城
     嘉祥南武城之南,平山之上有秋胡庙。庙中有元代至元二十一年所立《鲁秋胡庙记》碑。济宁路教授赵思祖为庙碑撰文。碑文中有“盖尝考《列国志》,秋胡子,鲁南武城人”之句,指认此地为南武城。山下有秋胡墓。山南金乡柳园村,多姓邵,有贞姑庙供秋胡妻邵氏,自认是秋胡妻邵氏族裔。明万历于慎行《兖州府志·祠庙志》也有记载:“秋胡庙在县南五十里许,平山之上,其来甚久,至元八年主薄夏清因祈雨有感而重修之。…”《济宁直隶州志·艺文志》载有唐王勃《平山庙》一诗:“一跻坪山庙,恍恋洁夫人。守节惟勤紝,存贞岂污金。煌煌云下月,皎皎水中冰。浪泊千金体,香留万古名。”
 6、嘉祥南武城遗址尚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曾先后四次组织文物大普查。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文物普查队先后于1956年、1964年、1973年、1980年对嘉祥南武城故城遗址调查调查,并给予认定。1998年济宁市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再次对南武城故城遗址进行调查考证。南武城故城,位于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东南1000米,东靠青龙山,南距阿城铺村约500米。故城遗址呈方形,子午向,面积约250000平方米。故城东北、东南城墙角在1970年尚存,原残高约4-5米,后被群众取土造田所破坏。现有残存的东城墙,南北长约100米,宽约8米,高3-4米,通过城墙局部剖析,夯土层夯土坚硬,夯层分明,夯土层上夯窝密集清晰,呈圆形圜底状。夯土层中包含少量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陶片,未见春秋以后时期包含物。这种时代风格与曲阜鲁国故城、洛阳东周王城、山西侯马晋城同期城墙极为相似。(见齐鲁出版社《曲阜鲁国故城》,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据此认定:南武城该期城墙为春秋时期所筑,筑造时间不晚于春秋中晚期。调查中还发现大量春秋至两汉时期的简瓦、板瓦、鬲、豆、盂、罐等器物陶片。嘉祥南武城,群众呼为阿城。查《韵会小补》中说:阿又音屋。“阿”、“武”古音相近,阿城即武城。
 

二、嘉祥曾子遗迹遗址铁板钉钉
   嘉祥的曾子遗迹遗址是古之有之,并不是明成化以后才有的。
    1、曾庙    曾庙历史久远,初称忠孝祠。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卷一38页载:“曾参家武城…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岁二月十五日。”东武城西面,西北皆环山作墙,城西只有悬崖。唯嘉祥南武山之阳地理地貌与此相合。曾庙后称“郕国宗圣公庙”,重修于明正统甲子(公元1444年,比成化元年早21年)。曾庙内现存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创建莱芜侯曾点庙碑,碑文记载:“武城载嘉祥之南,金乡县之北,界二邑之治,相距四十五里,曾氏庙在焉。大明正统甲子,…以郕国宗圣公庙宇倾坏,奏请修理。丙寅二月落成。”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重修郕国宗圣公庙碑也有同样的记载。曾庙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曾子墓     唐、宋、明《曾氏族谱》皆明南武城西有曾子墓。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重建郕国宗圣公庙碑也有“庙(指曾子庙)东南有耘瓜台,西南有曾子墓”的记载。这一记载也比成化元年早5年。
 

3、耘瓜台
 位于嘉祥南武山之东,南武城北部,传为曾子耘瓜,误断其根处。明于慎行《兖州府志·古迹志》载:“耘瓜台,在南武山之阳,相传即曾子耘瓜误断其根处。后人因名其地曰:耘瓜台。”《宗圣志·邑里》载:其台有二,高仞许,南北相峙,台南有约五亩,北台约三亩。    

 4、元曾子书院
 嘉祥南武山之阳有曾子书院。明于慎行《兖州府志·学校志》:“曾子书院,在县南武山下,相传曾子读书处。考元时吴氏墓碑有东至曾子书院之文,岁久遗址不存。”     

5、金代琴堂
 在嘉祥县治东,萌山之阳,传曾子鼓琴处。金太和七年苏恩忠重建。明嘉靖九年嘉祥知县王时佐,取石修泮石桥,其堂遂毁。旁有甘泉清列,后称琴堂坑。    

 三、曾氏族谱指认曾子故里在嘉祥     曾氏族谱关于曾子故里的记载石一致的,指认曾子故里在嘉祥。     1、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左丞相杜如晦为之作序。卷一,38页载:“曾子故里古迹考云:曾参家武城…,西有曾参之墓,西北有忠孝祠,…”   

2、北宋嘉祐元年《曾氏重修族谱》,苏东坡为之作序。卷一,203页载“曾子故里在武城…,西有曾参墓,西北有忠孝祠,鲁哀公十四年夫子西狩获麟亦在于此,不知何时改为阿城。”    

 3、南宋德祐元年《曾氏重修族谱》,丞相文天祥为之作序。总一,197页同唐贞观三年《重修曾氏族谱》记载。    

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1、关于鄫太子巫奔鲁
 据《春秋》和《左传》记载,鄫太子巫避难奔鲁,最合适的地方也是嘉祥南武城。鄫国常受周围邾、莒等国的欺负。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鄫。襄公六年秋,莒人灭鄫。鄫灭之后,复国的最大隐患在于太子巫,莒、邾必除之而后快。太子巫避难于鲁,最好是远离邾、莒。《公羊传》指出,“叔孙豹为太子巫舅所出。”太子巫与叔孙豹为表兄弟关系,此时叔孙豹已成为太子巫最好的依靠。鲁西是叔孙氏的势力范围,嘉祥南武城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又距莒、邾较远,是太子巫隐居的理想之地。

 2、关于曾子墓的认定   《明史·曾质粹传》:“成化初,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诏加修筑。”《宗圣志》、《兖州府志》亦有大体相同的记载。有人否定悬棺之说,其实嘉祥山区悬棺仍然存在。“渔者陷于穴中得悬棺”,是《明史》记载的考古发现,是实证。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的情况下,不是任何人凭想象推理就可以推翻的。皇帝不是糊里糊涂决定的,是经过严肃考证认定的。    还有一些问题,以后再论。

http://www.zengshi.netarticle.asp?articleid=40967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