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孔夫子讲述诉讼这段话,充分阐明“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这个道理。以审案为例,审案的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故审案是手段,即“末”;通过审案使人心畏服,不再发案是目的,即本。告诫人们:凡事要抓住根本,由此出发,《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不论谁登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位置,依然要“修身”,否则,便作乱造祸于家、国、天下、沦为恶人罪犯。
当今的反贪,抓了这么多老虎,拍了这么多苍蝇,只是治腐的手段(末),其目的(本)在于弘扬党政机关的清廉、公正、公开,公务员成为人民所拥护所爱戴的公务员。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简言为“格物致知”,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如果用现代语表达:“实践出真知”,“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消除并打破了“读书为上品”、“从书本至书本获取知识”的误解和门径。书要读,应多读,认真读,因为书本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读书就是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并指导、用之于实践,不断读书,不断实践,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世界才有今天,科学才有今天,而且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当今,在孩子读书这件大事上,不少家长过于操心而误入盲区,把孩子死死扔进书堆里,加班加点,学这学那,进什么亲子班、特长班、精英班;又家教,又补课;既择校又陪读;为了让老师看得起自己的孩子,坐个好座位,平时多辅导,不惜重金向老师送礼,拜年,贺生日。孩子困在书堆里,饭在口,衣在手,不识人间烟火,不谙人情世道,远离实际生活。听说有些大学毕业生连生活不能自理,试问怎能为社会服务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你腰缠万贯,也保不了孩子一生,即使你有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呀!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其意,就是心意真诚,待人处事,不当面一套,背面一套。这种真诚出自内心,发自肺腑,非外加于已的清规戒律所然。历史上刘玄德三顾茅庐,用真诚感动了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玄德,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真诚回报。当今辈出的见义勇为者,各项事业的志愿者,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的慈善施舍者,无偿献血、献器官者……,都是“诚于中,形于外”具有崇高德性、真诚心意的时代精英。
可是,有的人自欺欺人,被“钱”迷了心窍,被狗吃掉了良心,制造或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以骗钱,设公司借集资以揽钱,通过网络电讯而诈钱,绑架人质以抢钱……种种卑鄙手段,令人发指。可以断定,丧尽真诚而自欺欺人者终遭报应,始终逃不脱“十目所视,十手指指”这道关卡,回到他该去的地方闭眼瞑目。
“修身在正其心。”要修炼培养自身的人格品性,必须真诚而端正。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心思不端正,就会被情欲所挟持,走向“善”的反面,心思端正,就能用理智驾驭情欲,将其控制或调节,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矢志不移地端端正正做人。
俗话说,心正不怕影子斜,半夜不怕鬼敲门。因为心正者,一心一意为家、国、天下,无私心,不亏心,当然理直气壮,什么都不怕。而心歪者则不然,一见风吹草动就胆颤心惊,因为他干了不少亏心事,有害于家国天下,当然只能贼眉贼眼、提心吊胆过日子,甚至还发愁:死了难过“奈何桥”。
“齐家在修其身”。“身不修不可齐其家”。足见修养自身品性人格的重要了。因为人都有家,家有父母兄弟姐妹和儿女,同吃同住,朝夕须亲和相处。家有毗邻,相互往来,必须友好相处,所以“齐家在修其身”。
修身的关键是自我克制感情上的偏私,正已才能正人。所谓感情偏私是戴有色眼镜看人待人,偏爱偏恨,偏心偏信,偏见偏向……其结果:家不和,族不睦,百事难成,百废难兴。所谓正已是用高度理智控制感情偏私,“一碗水端平,全家一条心”,时时处处以已为表率,营造“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支持”的家庭氛围,建立和美亲善的家庭,必然人亲百事兴。”
须牢记:父母做事,儿女在看,不可忽悠,须警钟长鸣。
“所谓治国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家和国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特别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家族是一个小小的王国,族长为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族,国王是族长,长字号者拥有生杀赏罚之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戒律,贯穿于国、家、家族,此时也,对“治国先齐其家”更有深层理解。
现代社会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主化,上述戒律不复存在,就连“孝悌”观念,曾几何时几乎属于框禁和忌讳的话题,直到当今清平盛世,“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终于扎根人们心底,见诸行动,对父母不但在物质上尽供奉赡养的孝道,而且在精神上让父母开心、快乐地过日子,平时挤时间多陪伴父母聊天、欢娱。至于“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的现象不是没有,而是不难发现,比如:“有治政者的儿子竟以身试法,胡作非为,以致铃铛入狱。今天抓的老虎、拍的苍蝇,曾居高位而“教人”,却暗里和妻子或儿女合污,贪敛财物,祸害国家,岂不令人深思?
治国者必须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君子有诸已而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乘乎身后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段掷地有声的话,不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光彩,不论当政者或欲当政者,应引为座右铭,并付诸实践,即使平头百姓,也可用于生活各方面,作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参照。
本章收束《大学》全文,内容丰富,蕴含儒学不少重要思想精华,其论述中心:“平天下在治其国”天下太平,百姓能过上和谐稳定安康幸福的日子。必先治理好国家,怎样治国呢?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阐释。
“君子有絜矩之道。”与前几章“恕道”一脉相承。“恕道”重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絜矩之道”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孔子在回答学生“问政”时打了个比方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足见世道人心,乃上行下效也。几千年来,一直将尧舜颂之为“德政”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可见榜样的力量无穷,领袖的力量更不可估量。“上梁不正下梁歪”,会给百姓带来不可估量的祸害。回顾“十年文革”,“四人帮”“篡夺了“上梁”,掀起打倒最大走资派的黑浪,下梁的各级造反派,立马残酷揪斗各级走资派,如此上行下效,整整十年斗来斗去,斗得天昏地暗,血肉分离,成千上万的元老、学者惨遭冤杀,国家乱套,经济停滞,百姓受害,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心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和兴衰,这是至理。纵观历史,之所以王朝更迭,江山改姓,无不因民心的得失而定,共产党以小米加步枪赶走拥有八百万美式装备的国民党,解放全中国,因民心所向,无往不胜!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像老鼠这样偷偷摸摸,鬼头鬼脑作乱造祸于人的人,必然是“人人喊打”的下场。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行高尚的当政者人民拥护爱戴,就能得到无尽的财富,因为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民心和财富紧密连在一起。没有忘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苦日子”是由三分人祸七分自然灾害造成的,恰是这“三分人祸”动摇了民心,出工不出力,没能战胜自然灾害,以致饥荒,饿死不少人。当推行“三自一包”,聚集了民心,公私并举,顿然菜茂粮丰,农民吃饱穿暖。
“唯仁人能为爱人,能恶人。”是当政者必具的德行。自古以来,“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标准,而将“德”摆在第一位。在选用人才时往往遇到下列情况。1、有才能但德行欠佳,不可用,万一用也不能重用。2、有高尚德行但才能欠佳,可以用,还可重用。“才能”在实践中会日趋提高。在这点上新中国有过惨痛教训和成功经验,唯爱王张江姚有呼唤之才,不恶其作乱之德,致使国家蒙受十年灾难。当认准王张江姚败坏的德行,当机立断抓捕并绳之以法,从此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清平盛世,才有今天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大复兴,全民跟着共产党大步前进的大好形势。
当今,在“用人”这件大事上存在一股暗流。凭血缘用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凭金钱做铺垫,跑官买官,甚至监狱可成第二名利场。如此咄咄怪事,却习以为常,能不三思?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家不应以聚敛钱财为利益,而应该以施行仁义为利益,能否实现呢?取决于当政者的德行和仁义胸怀。
当今政府执行的每项政策、措施,进行每个建设项目,都是从爱民、利民、富民出发,在农村不但免交皇粮国税,反而实行农田补贴,发放农保,低保、医保、特殊困补,大力扶贫……等,充分体现了国家“以义为利”,为民谋利。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者“视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当今盛世,慈善事业的捐募者,扶贫济困者,见义勇为者,助学助医者,各项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屡见不鲜,成群辈出,其事迹之感人,可歌可颂。而“以身发财者”,视钱财如命,宁可为财死,不可失财生,有权者则枉法贪脏;游手好闲、好吃懒作者伺机偷扒骗诈,横行霸道。这些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其结果可想而知。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