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8
    • 经验377
    • 文章67
    • 注册2005-12-22
    [原创]四川资中曾令骐(曾训骐)注译老祖宗曾子《大学》(6)
    [SIZE=3]【原文9】[/SIZE]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1.上老老  上,在上位的执政者。老老:把老年人真正当作老年人来加以尊重。前一个老,表示尊重,动词;后一个老,指老年人。形容词。上长长同。

    2.不倍  不会背弃。倍,同背。

    3.絜矩  意谓表率、示范。絜,指用来测量东西的尺度。矩:用来衡量方形是否符合标准的工具。

     

    【题解】

    最容易做的是,看到社会的腐败、黑暗而大发牢骚,好像这一切都应该由别人来负责,与自己丝毫无关,甚至就在这种腐败与黑暗之中,自己也找到了与腐败、黑暗同流合污的借口,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看到这会腐败、混乱而鄙视百姓,好像这些都是因为百姓没有修养而造成的,他自己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求自我修养和自我端正。前者主要是民众的表现,后者主要是官员的表现,这两者哪个危害更大?后者的危害更大。

     

    “上老老[SIZE=3]”,从在上位的家庭来说,是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做起;从治理国家来说,是从应该制订并贯彻什么样的政策来尊重社会上的老年人做起。最高执政者自己不孝敬父母,要号召天下人孝敬父母,就只能造成更多的虚伪和不孝;在制订国家政策的时候,如果使天下人上不能“养生丧死无憾”,不能给天下人提供孝敬父母的时间和场合,天下人不可能兴起孝道。各级执政者把孝敬自己的父母做好,自然也就了解如何使天下人孝敬他们的父母,在制订政策的时候,把这种观念落实进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难道还不容易做到吗?

    [/SIZE]

    “上长长[SIZE=3]”、“上恤孤”,都是先从在上位的人说起。什么人适合于在上位?有君子修养的人才适合在上位,在上位的人[/SIZE]应该有君子的修养。有君子在上位,天下风气才能端正;在上位的人注重君子的修养,政治与社会的长久安定才能实现。在上位的君子,是天下人的表率,起着引导社会风气的风气;在下位的君子,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起着保存道义种子的作用。修身自正、以身作则,是君子的试金石;选贤任能、举直错诸枉,是平天下的关键。

     

    君子要起到表率、示范的作用,不能不从自己做起。孔子说:[SIZE=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本来就厌恶的做法,当然就不能再使它蔓延、扩大,再去使别人厌恶。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上,这个“位”可以是时间上的,也可以是空间上的;可以是家庭中的,也可以是政治、社会上的。只要有了这个“位”,便有上下之分、前后之别,而且所有的上下前后都是相对而言,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君子修养的关键,就在于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SIZE]

     

    我们厌恶欺骗行为,难道我们还应该再去欺骗别人吗?我们厌恶不忠不孝,难道我们还应该用不忠不孝之心去对待别人吗?我们厌恶贪污腐败,难道我们还应该贪污腐败吗?我们厌恶严刑峻法,难道我们还应该倡导严刑峻法吗?我们厌恶某些做法,就不应该再把这些做法施用于任何他人,能够这样去修养、去作为,才能符合君子的规矩,才能起到表率、示范的作用。



    【译文】

    所说的使天下太平在于使诸侯国得到治理的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尊重老年人然后使孝道在民众中得以振兴,在上位的人重视年长的人然后使悌道在民众中得以振兴,在上位的人关爱抚养孤独者然后使民众没有背弃仁爱之心。因此,君子有起表率和示范作用的原则标准。令人厌恶的做法来自上位,就不要用来使在下位的人身上;令人厌恶的做法来自下位,就不要用来再去施用于在上位的人身上。令人厌恶的做法是在以前就有的,就不要用来再去影响以后;令人厌恶的做法是在后来就明白了的,就不要用来再去追随以前的做法。令人厌恶的做法来自于右面的人,就不要再传递给左面的人;令人厌恶的做法来自于左面的人,就不要再传递给右面的人。这就是君子的规矩标准的落实方法――“絜矩之道”。

     

    【原文[SIZE=3]10】[/SIZE]



    《诗》云:[SIZE=3][COLOR=#0000ff]“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SIZE][/COLOR]

     

    【注释】

    1.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引自《诗经[SIZE=3]·周南·樛木》。乐,快乐,喜悦。只,语助词。[/SIZE]

    2.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引自《诗经[SIZE=3]·小雅·[/SIZE]节彼南山》。

    3.为天下僇  被天下人推翻。僇,通[SIZE=3]“戮”。[/SIZE]

    4.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引自《诗经•大雅[SIZE=3]•文王》。未丧师,没有失去众人之心的时候。克,能。配上帝,德行与上天之道相配合。[/SIZE]

    【题解】

    这里又三次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说明执政者如何才能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从而使天下稳定和平。最关键的是得到民心,但是,得到民心不能靠功利诱惑,不能靠武力胁迫,更不能用计谋欺骗,只能从自己做起。

     

    首先,执政者必须拥有父母对待儿女一样的仁慈之心,这种仁慈之心还不能有私心、偏心。合乎要求的父母,不会因为儿女的美丑、贫富、贤不肖而抛弃、偏爱,执政者对于民众也要有宽恕之心。但是,是不是说民众喜欢什么,执政者就无原则地也去喜欢呢?是不是说民众厌恶什么,执政者也无原则地去厌恶呢?不能。民众一时所喜欢的,或者一时所厌恶的,并非就是符合道义的,因为这种喜欢或厌恶是表面现象,执政者所要顺应的是民众的本心本性。执政者既要照顾民众的爱好与厌恶之情,又要注意平时的引导,更要注意坚持道义。

     

    其次,执政者的以身作则、自我端正,是非常重要的。执政者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们身在最高位,上行则下效。表面看来,好像最高执政者是在正立的三角形的最上面,似乎很稳定,但是,执政者又只能自己永远立于倒立三角形的最下面。在这个倒立的三角形之中,最下面的那一点便是最高执政者,他自己如果有一点偏颇,轻则使整个三角形摇晃,重则使这个三角形完全歪倒。一般的执政者,虽然不是在全国这个三角形上,但是,三角形无论大小,都是三角形,其道理也是如此。所以,执政者不能不谨慎小心。

     

    其三,执政者必须遵守天道,必须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当初殷商没有失去民心的时候,也就是符合天道的时候。天道与民众的本心本性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执政者坚持道义,也就必须顺应民众的本心本性。同时,大道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天道,一个是地道,一个是人道。虽然说人道效法天地之道,但是,人的因素却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类的历史事件当然会有违背天地之道的时候,但是,人类的历史却又在大道之中,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SIZE=3]“何莫由斯道?”《大学》开头就说要“格物”,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也是“物”,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感悟,发现古今成败之道,然后对此加以借鉴,便可以少犯许多错误,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社会总是纷繁复杂的,执政者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只要稍微一疏忽,就会违背天地之道,所以,更不能掉以轻心。[/SIZE]

    【译文】

    《诗经》中说:[SIZE=3]“和乐之君子,民众之父母。”对民众所喜好的东西也能喜好,对民众所厌恶的东西也厌恶,这就叫做民众之父母。《诗经》中说:“雄伟高峻有南山,险峻巍峨人仰观。权势显赫太师尹,全民注目非等闲。”掌握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谨慎小心,一旦偏心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中说:“当初殷商未败时,其德能够配上帝。诚宜以殷为借鉴,获得天命不容易。”这就是说,获得民众之心就可以得到国家,失去民众之心就会失去国家。[/SIZE]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出版《周恩来诗歌赏析》,散文集《梦游历史》、《破碎的星空》,发表文章近800篇。《朱德诗词赏析》即将出版。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2188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