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
    • 经验188
    • 文章14
    • 注册2009-03-11
    寻宗亲
    我是湖北恩施宣恩县人。我家的族谱在土改时被烧了,只知道以前用的字辈是“民子振朝庭,德泽予君臣”这 几个字。比如:庭字辈的就有位先祖叫曾庭贵。我不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搬迁来的,现寻宗 亲,请知情人赐教,谢谢!!联系邮箱:dw5575@163.com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族侄:会被你搞昏;先多看.多记.多想.你这样寻亲可能很难找,问一下老辈从哪里到湖北,先15派跟我是一家.34派可能分开了,后来我们就失去联系了;我也想找到真实远离的你,好嘛?莫总是那一帖!!!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15
        • 经验14106
        • 文章313
        • 注册2008-06-22
        楼主是宣恩那儿人呵。详细说说,也许我能帮你提供点信息呢?
        来自湖北恩施,宣恩县,现工作于番禺.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
          • 经验188
          • 文章14
          • 注册2009-03-11
          宣恩庆阳的,你能提供信息?谢谢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武城曾氏族谱研究会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0
          • 财富4
          • 积分4333
          • 经验575036
          • 文章5045
          • 注册2006-03-07
          像是挤牙膏…呵!…哈!
          名文辉 家广东·化州 宗圣76派,龙山派41世,南门房17世嗣孙
          始祖讳宗廉名龄字介,自闽从戎,于成化元年克桂平瑶乱,旋镇高雷廉诸州,守化州石城,遂居南门。
               [GLOW=1,RED,2][URL=http://blog.sina.com.cn/zengshi1414/]八仙的博客[/URL][/GLOW]    [B]我的QQ: 373772728[/B]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七十二 廣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36
          • 财富3
          • 积分3415
          • 经验210509
          • 文章3327
          • 注册2006-06-21
          你可以就地取材,不要舍近求远。到宣恩政协去查找,我们这里没更多办法帮你,自己身体力行是寻根觅源的最好办法:

          宣恩曾氏之源考 (转宣恩政协的文章)

              宣恩曾氏主要分布在椒园镇水田、向家、桂花、庆阳村,晓关乡鼓楼槽村,长潭诺西村,高罗板辽村,李家河集镇附近。人口两千人左右。
              考察宣恩曾氏之源,主要依据于曾氏家族族谱和其先祖墓碑。
             《武城曾氏族谱》和水田曾氏保存的族谱《武城曾氏祥房重修族谱》,向家村曾氏保存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湖南新化曾氏《曾氏六修祥谱》均记载了曾氏历史的起源及迁徙历程。
              源于武城,发于庐陵,家于新化,定居宣恩。这是宣恩曾氏南迁路线,也是考察宣恩曾氏之源的主要脉络。

                                      源于武城
              “天下一曾无二曾”,就是说天下“曾无二姓”只有一个来源,“系出姒姓”,且发脉于山东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满硐乡阿城村)。宣恩曾氏也不例外。
          宣恩曾氏发脉于山东南武城,尊曾子为一世祖,先祖可追溯到轩辕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是少典部落的子孙,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取名轩辕,轩辕生下来就有灵性,成年后诚实勤奋,见识广博,通晓天下事,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取代了神农氏,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有一孙子叫高阳,品德高尚,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黄帝逝世后,高阳被立为帝,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颛顼帝。“颛”就是“专”,“顼”就是“正”的意思,因为他能专天人之道,所以称为颛顼帝,颛顼帝有 一子名鲧,被尧封于崇,为崇伯,赐姓姒。鲧九年治水无功,被舜杀死于羽山。其子为禹,因初封为夏伯,所以又称夏禹。禹承父业,受命治水,从二十岁起,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开、通、疏、凿、引等方法,终于让大河之水流向东海。禹于是推为帝位继承人。禹治水时第一年生下儿子启,启成年后变禅位为世袭,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启在位39年病逝,其长子太康继王位。太康终日游玩,不理国政,终致亡国。其弟仲康在斟寻(今河南北义)建立小朝廷继位夏王。仲康在位13年去世,其子相继位夏王。夏王相在位28年自杀身亡。夏朝一度灭亡,夏王相遗腹子少康成人后发奋图强,重建夏朝,安抚诸侯,体恤百姓,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少康在位12年,选 其长子季杼继承王位,把次子曲烈分封到鄫地,建立鄫国,到汤灭夏,历时283年。
              进入春秋战国,鄫国作为小国屡受欺凌,先后有三位国君被杀。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甲午七月终被莒国所灭,太子巫逃亡鲁国,遂将“鄫”字去掉耳朵旁(古时耳朵旁为邑,称国为邑),以示不忘国耻之意,作为自己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太子巫自然就是曾姓的受姓始祖。(注:本章节来源于曾氏族谱与《曾子世家》 中国文史出版出版 作者沈效敏)

              据《武城曾氏族谱》和《山东济宁志》记载,从曲烈始封鄫开始,到鲁襄公六年鄫国被灭,国君时泰被杀,其子巫奔鲁,定居鲁国南武城,历经五十三世,计1577年而不断,是历史上最长的诸侯国之一。
          曾氏得姓后又历四世到曾点(曾参之父)入孔圣之门,曾氏族人把曲烈到曾点这五十七代作为远祖,而把曾子作为开派一世祖。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周代还有另一曾国,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南,战国时期尚存。1978年在随州市发掘出曾侯乙墓,有人说此曾国就是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说曾随是两个国家。但曾氏所有族谱均无此曾国之记载。

              一世祖曾子是曾点38岁时在南武城所得之子,以天上二十八宿之一“参”星命名。星有星野,遂以“子舆”为字。17岁时即师从孔子,与父曾点同为孔子学生。曾子是孔子学说真谛传承于世的第一人,是系统阐述修身理论的第一人,是儒家学派系统谈论宇宙观的第一人。几乎历代王朝都有其尊封。正因为其卓越的贡献和显赫的身份,曾氏家族没有将受姓始祖曾巫尊为一世祖,而将曾子作为开派一世祖。曾子的思想体系对曾氏家族影响很大,曾氏族谱中大多入选了曾子的名言至理。“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很重要的修身名言,曾氏族人作为堂号供奉于家神牌位上。水田曾氏族人家神供奉的就是“三省堂上一代祖先”,“一代祖先”就是指的曾子。曾氏后代能人辈出,这与曾子良好的文化传承及家教是分不开的。

                                              发于庐陵

              从一世祖曾子到十五世孙曾据,曾氏家族一直以南武城为中心,繁衍生息。几乎每一代都有曾氏族人在朝为官。南武城成了曾氏族人第一发脉地。但是到了东汉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公元9年),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十五世孙曾据,在朝为关内侯,“耻事新莽”,不满王莽篡权,也不愿在王莽新朝下做官,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挈族二千余人由山东南武城渡江南下,徙居江西庐陵吉阳乡(今江西永丰县境内,那时未建县,“乡”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这是曾氏家族大举南迁的一次盛举。在此之前,南武城曾氏子孙已散居中原五、六个州郡。曾氏后裔以庐陵为中心,分居富溪乡的龙潭、古县乡的上黎堡等处,并不断向四周繁衍发展,直至海外。
              进入南北朝时期,三十三世孙曾丞,官司空兼尚书令,居永丰上黎堡,再迁近邻木塘元。生子珪、旧、略。至此,庐陵吉阳曾氏繁衍至曾丞时已历十九世。子珪、旧、略均为朝廷高官,各方面条件具备,子孙外迁已成必然。长子珪仍居木塘元,次子旧迁乐安县云盖乡望仙里角陂,三子略迁抚州甘山,形成三大主要房系,曾氏家族称之为“老三房”。至明嘉靖帝时,孔孟曾颜“四贤一体”独曾无世袭,便下旨寻找曾子后裔。嘉靖十三年,曾珪二十六世孙曾质粹,奉旨于古县乡木塘元持谱北上嘉祥南武城,奉祀曾子祠墓,掌管曾子祠产。嘉靖十五年,曾质粹被钦赐翰林院五经博士。由此,曾氏家族形成东宗、南宗(注:曾氏各族谱均有此记载)。
              “老三房”之各房系后来又分成新的房系。永丰房祖曾珪生五子:宽、绰、丰、晖、隐。这五子又分为五房,曾宽传至三十八代分为东宗、南宗,南宗四十代又分为东、南、西、北四宅,分衍江西、湖南、广东、四川、陕西、云南等省,湖南双峰县荷叶乡曾国藩即为曾宽之后裔,曾任新中国纺织工业部、交通部、内务部等部长的曾山,是江西吉安永和镇人,为曾珪之后裔。水田、庆阳、鼓楼槽、板寮、李家河等地曾氏皆为曾珪次子曾绰之裔孙,而桂花、曾家湾、向家村曾氏祖先为“老三房”曾旧的后裔,其先祖由吉阳迁广东永安县昌隆坝,乾隆年间再迁徙定居湖北。
              曾氏家族在庐陵不光人口发展快,子孙逐渐分衍各地,而且在朝为官者多。庐陵成为曾氏旺族中心,被称为曾氏第二发祥地。

                                   家于新化,定居宣恩

            曾氏迁湖南,主要是南宗西宅的后裔,即“老三房”曾珪之长子曾宽之后裔曾辉,因人口众多,曾辉于是建东、南、西、北四宅,分给四个儿子,各衍一宅。其中西宅祖曾崇德,官庐陵左使,其孙子曾孟鲁由江西永丰县木塘元徙湖南茶陵州酉阳乡,被称为湖广始祖,曾国藩即为此房后裔。而宣恩大多数曾氏祖先则是另外一个房系曾珪之次子曾绰后裔。曾绰十一世孙曾君佐(曾子四十五代孙),宋御史大夫,因与近臣王门不和而获罪于朝,其子为避祸皆徙他乡。水田君佑曾氏族谱《武城曾氏祥房重修族谱》和新化《曾氏六修祥谱》皆记载了曾佐之子迁徙之事。君佐长子曾泰谕,官大理寺评事,为曾子四十六世孙,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戊戌八月十六日,偕妻朱氏,带子延襁、延福、延寿与孙子文谅、文迁,自江西泰和梅子坡,沿水路泛舟湖南新化梅山,择地黄杨山莲塘定居。这是宣恩曾氏与湖南新化曾氏首迁湖南之始祖。据不完全统计,千余年来,已衍至三十万人左右。仅新化曾氏就有六万人,为全县第二大姓,近邻新化的洞口县有五万人姓曾。泰谕定居新化后,三子各居一处,长子延襁居古塘,板寮曾氏为其裔孙。次子延福居窝山,三子延寿居珂溪维山,水田、庆阳、鼓楼槽曾氏为其裔孙。
              宣恩曾氏先祖从迁徙时间上看,大多在乾隆壬申(公元1752年)年间左右。距今250多年,一般经历了八至十二代人。水田曾氏之祖曾衍进,自新化维山迁徙恩施楠木园,其孙曾毓玉再迁宣恩椒元镇水田村,已由“衍”字辈到“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等字辈十代。庆阳曾氏在雍正年间由新化马鞍山迁徙至今已历十一代人。板寮曾氏由新化洋溪镇古塘迁徙至今已历十二代人。诺西曾氏由桃源迁徙至今也已历十二代。
              宣恩曾氏先祖从迁徙的成因看,主要有四点:一是政治因素。在朝为官,为避祸或不愿与当政者为伍。典型例子就是十五世孙曾据“耻事新莽”,率族人由南武城大举南迁江南吉阳。四十五世孙曾君佐得罪当政者王门,为避祸,其子泰谕等外迁新化。二是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发展较快,且经济条件尚可,子孙外迁成为必然。如三十三世孙曾丞与子珪、旧、略均为朝庭大官,经济条件较好,所居吉阳老屋场已不够容纳众多子孙,外迁也就在所难免,合久必分,这是自然规律。三是自然灾害,如广东惠州府永安县昌隆坝,历史上屡遭台风、洪水袭击,桂花曾家湾、向家村曾氏祖先不辞艰辛,迁徙途中专往高山走,于是相中椒元桂花桶匠沟、向家村这些山大人稀之地。四是社会动乱,苛捐杂税繁重。水田曾氏祖籍维山,地处新化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匪害横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寻求世外桃园,免受兵匪之害,只有远走他乡。当然,从整个曾氏家族而言,子孙外迁因素各不尽同。如康熙十年(1671年),清朝庭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曾氏也在其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这是政策引导移民。
              宣恩曾氏先祖迁徙之旅,路途遥远艰辛,充满着血与泪的历程,沿途主要靠讫讨与帮工谋生。定居后,草棚栖身,白天给人帮工,晚上自己垦荒,没日没夜地辛劳,大多英年早逝。板寮、水田、庆阳曾氏祖先曾泰谕由江西泰和梅子坡南迁湖南新化,时年39岁,儿细女小,为谋生计,戴月披星,垦荒种地,不七年,积劳成疾,四十六岁就丢儿弃女而去。水田曾氏之祖曾毓玉始迁水田村时,居无定所,先坐庄屋给人帮工,后搬家三次才算安定下来,28岁时就撒手西归。活生生的一个人硬是给累死的。
             
              综上所述,宣恩大多数曾氏先祖经历了由山东南武城、到江西吉阳、到湖广再到湖北宣恩的迁徙历程。经历了夏、商、周到清朝的4000多年历史,伴随的是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宣恩曾氏的迁徙与当地土家人的融合,是民族和睦的体现,应该说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考察宣恩曾氏迁徙足迹,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先辈创业的艰辛,其百折不挠的精神,今世仍当承继。
                                                      2007年4月26日
                                                     【作者单位:宣恩县政协】
          [ 此贴最后由曾广溯在2009-3-13 12:36:05编辑过 ]
          曾氏宗亲网荣誉版主(1943-2018年)四川泸州人,上世祖讳长一,由江西徙河南汝宁府,再徙湖北麻城于洪武年间入蜀定居泸州之北玉蟾山后匡家寺曾大塘,人称河西公。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zgs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76繁(龙山:台)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3
          • 积分2526
          • 经验129521
          • 文章2698
          • 注册2005-04-25
          广溯公,

          您的资料,跟昭演的一样,我真是读也读不完.
          [IMG]http://i216.photobucket.com/albums/cc174/siewwei_chan/cswa.jpg[/IMG]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湖南曾氏77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
          • 积分2011
          • 经验223307
          • 文章2079
          • 注册2009-02-08
          考察宣恩曾氏迁徙足迹,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先辈创业的艰辛,其百折不挠的精神,今世仍当承继。
          先世族谱兵燹无稽——益--贯(明洪武己酉二年旦落常宁县南甲山)---选(湘常宁东乡官庄开基祖)    
          我的QQ:602727577
          家族邮箱:zax@zengshi.net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3040
            • 经验91188
            • 文章3771
            • 注册2009-01-06
            楼主寻根问祖心切,可以谅解,但提供资料太简单,这就难办了,沉下心来,慢慢找吧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
              • 经验188
              • 文章14
              • 注册2009-03-11
              好的,谢谢大家啊.先祖的碑上也没有记载从哪里来,什么资料也没有了,真是茫然啦!!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15
                • 经验14106
                • 文章313
                • 注册2008-06-22
                宪伟宗亲:宣恩境内之万寨、高罗、椒园、晓关、长潭河、桐子营、以及恩施多处地方的曾氏宗源考证,都已记载于楠木园《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之上。我房也是自楠木园迁徙出来的。凡此支脉的后裔均已于07年底完成了族谱修订,你们庆阳离水田坝不远,请与水田坝的宗亲联络,查看族谱就可完了解你们所有脉源。
                来自湖北恩施,宣恩县,现工作于番禺.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七十二 廣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36
                • 财富3
                • 积分3415
                • 经验210509
                • 文章3327
                • 注册2006-06-21
                看看,还是昭明宗亲的玉石之帖才是解决宪伟的关键,我们只能是说说而也。 细看论坛帖子,我转发的《宣恩曾氏之源考》应该就是宣恩政协宪凡宗亲写的,失敬失敬!
                [URL=http://w.zengshi.net/bbs/a/a.asp?B=3&ID=130193]http://w.zengshi.net/bbs/a/a.asp?B=3&ID=130193[/URL]
                 
                祝天下所有寻亲宗亲都有好运!
                [ 此贴最后由曾广溯在2009-3-13 20:25:58编辑过 ]
                曾氏宗亲网荣誉版主(1943-2018年)四川泸州人,上世祖讳长一,由江西徙河南汝宁府,再徙湖北麻城于洪武年间入蜀定居泸州之北玉蟾山后匡家寺曾大塘,人称河西公。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zgs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4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