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34
    • 经验3793
    • 文章219
    • 注册2006-10-06
    子 贡 山

    [TABLE][TR][TD]           王文章
    春秋末战国初,中华儒商第一人——端木子贡,为捍卫、传播儒家思想和孔子学说,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经常随从孔子周游鲁、齐、晋、楚、宋、卫、吴、越等诸侯国。同时,子贡还不时的离开孔子经商于这些诸侯国。据史料反映,子贡的一生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发扬光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一次,子贡游说吴国后,在返回鲁国途中路过塔山(今江苏省赣榆县塔山水库管理处境内),正当休息看书时,一场疾风暴雨将其书籍及衣物淋湿溻透。雨后,子贡找一高台把书和衣物晒在上面。晒干后,他便启程归鲁。
    子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杰出弟子,又是儒商始祖。他的能言善辨、从商之道、经商之略、商海之术和家累千金用于支持、宣扬、传播儒家思想和孔子学说,倍受后人尊敬、赞赏和效仿。据传:江南各商家所供奉的财神,就是子贡。因此事后,塔山地区的人们和地方官员,为缅怀、纪念子贡的功绩,便把子贡当年被雨淋的山,称作子贡山;把子贡晒书用的高台筑成平台,称作端木书台;另外还在该山上建造端木祠堂,至今这两座建筑物还存在该山上,历代世家、文人、游客去连云港,都要到子贡山上一游,并愿留下点足迹、笔墨作为纪念。现摘清代文人游山题诗一首:
           端木曝书处    嶙峋石径开
           一拳孕灵气    千古剩荒台
           人往云封帙    年深字化苔
           我来游胜境    骧首几徘徊                                  
                                    (作者系浚县县志办公室副主任) [/TD][/TR][/TABLE]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34
      • 经验3793
      • 文章219
      • 注册2006-10-06
      孔子 子贡 赣榆行
      [COLOR=#ff0000][B]孔子 子贡 赣榆行[/B][/COLOR]
      2006年11月26日   苍梧晚报  □王铜起 孟庆斗 宋浩学

          公元前501年的夏季,鲁国大司寇孔丘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齐鲁交界的祝其城北夹谷山(古祝其城故址即今天的赣榆县班庄镇古城村),孔丘以鲁国国相的身份,主持了两国国君的会盟事宜,此前并不被外人所知的夹谷山,因孔子相鲁会齐侯于此,因而也成为后人吟咏的佳境。为昭示后人,唐、明、清等赣榆历代县衙均在此大兴土木,构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殿、圣化亭、魁星阁、夹谷书院等,但这些建筑后来均焚毁于战火。所幸的是,“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尼山分秀”等碑刻还在。2000多年前,得宠于鲁国、行使相事的孔子,是否真的会齐侯于今天的赣榆境内,除了操会盟之事,他还干了些什么,留下了哪些圣迹和佳话?

      探访今日夹谷山

        夹谷山位于今天赣榆县西南部班庄镇西北境内,原属该县夹山乡,为该县西南群山之首。虽然为群山之首,但海拔高度也只有304.9米。出夹山向西行约1.5公里,一座小型水库赫然出现在眼前。水库不大,是西部丘陵常见的那种截洪沟式的水库,水库并不显眼,而在水库对面呈东西条形分布的金山和马山形成的山谷深处,就是当年孔子相鲁会齐侯的所在。这里郁郁葱葱,时有山岚飘渺而过,如果是春夏时节至此,鸟声啁啾,大有人间仙境之感。自明清以来,“夹谷莺语”就被列为赣榆县八大著名景点之一。唐代进士胡曾畅游后,留有:“夹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脍炙人口的诗句。(据《赣榆诗词集萃》)往山谷的深处径直走下去,梯级坡地就会逐渐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坡地呈现三四级之多,每级宽度和高度都很规则,最宽处也不过百米。初次寻访这里的人,肯定不会意识到这些坡地就是2000多年前,孔子和鲁定公在此约会齐侯的“山中别墅”。当年孔子在此恭候齐景公,纵论天下时事,慷慨陈词,戳穿齐人欲挟持鲁定公归齐的阴谋,并逼迫齐景公在修好盟书上签字。孔子在当时展现出来的干练和睿智,究竟有多少人现场目睹,当时的现场气氛又是怎样扣人心弦,会盟之后生性敦厚的孔老夫子,又乘兴畅游了附近的哪些名胜古迹,所有这些历代正史志书均不见记载。大约是后人仰慕孔子会盟、以礼教制止了一场大厮杀的风采,也可能是当地先民真正体悟到了孔子的宽厚仁达、重教兴邦的典范作用,反正从此之后,历代名人雅士、文人骚客,到这里寻访圣迹成为一种不二的虔诚。从有关志书上可以看到,这种寻访从盛唐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清,来自民间的自动自发,自然也深深影响着官方,为此在各方势力的助推下,这处原本不被外人所道的山坳,先后伫立起了“圣殿”、“圣化亭”、“奎星阁”“夹谷书院”等古建筑。遥想夹谷鼎盛时期,这里香火袅袅、晨钟暮鼓,朗朗书声伴莺啼,又有多少民间学童、达官贵人到此朝觐膜拜,触摸圣人的脉搏,梦想一朝腾达。

      孔子夹谷留圣迹

        往事越千年,如今在这里寻觅到的古迹只有两三处,一块是刻于明万历年间、高约2米、宽约1米,刻有:“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八个古朴飘逸的小楷字镌成的石碑一块。说起这尊石刻能完好保存到现在,还有一段让啼笑皆非的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夹谷山下的夹山乡文化站站长陈某,一日接山民举报,称在夹谷山中发现一尊石碑,看样子有些年头。对文物古迹珍爱有加的陈站长,马上赶到现场,拂去石碑表面的尘垢,他隐约能看清“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八个字。他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碑表面的字迹会漫漶消失,于是召集当地石匠,在原有八个大字的基础上,再行勒刻。就这样石碑的原来风骨荡然无存,也是好心办了一件坏事。

        现在这尊石碑就立在夹谷山中,离这尊石刻不远的山头上,还立有一块名曰:“尼山分秀”的碑刻,此碑刻为清代乾隆乙卯进士长白人、时任赣榆知县王成所题,山东曹州府通判周萃元书。尼山乃孔子诞生地,要把尼山“分秀”于夹谷、“分秀”于赣榆,可见赣榆乡梓对圣人的仰慕之情。除这两处石刻,书院、圣殿、亭台等遗迹尚可以辨识。

        虽然2500多年来,赣榆人都坚信,当年孔子会盟处在今天班庄镇的夹谷山中无疑。但今天班庄镇之夹谷山,当真就是当年孔子会齐侯之夹谷吗?1997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的《赣榆县志》载:“夹谷山,在祝其山西南,面积为1.93平方公里。《左传·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赣榆县志编篡历经四十多年方成,也是该县建国后编写的第一部系统的地方志书,志书中引用的史料应该是权威可信的。据这部志书的编篡者之一、赣榆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葛永明介绍,县志中收录有关“孔子相鲁会齐侯”的条陈,直接依据是明清时代编篡的《赣榆县志》。据有关史料记载,赣榆春秋时属祝其,古城池在今天的班庄镇古城村,北距夹谷近在咫尺。今天从地理位置上看,当年孔子会盟齐侯于此不仅方便、而且安全。事实上,如果夹谷山特指赣榆一地,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但剩下的便是,春秋时代,赣榆西部的夹谷山是否处在齐鲁交界处的位置?据研究人员尹钧科在其著述的《春秋莒国三都及疆域略考》中,以详尽的史料,印证了春秋战国时期,赣榆属莒国,夹谷山在春秋时代自然也就隶属于莒国,莒国地处当时齐国和鲁国的接壤,夹谷山处在这样一个三角地带的前沿,孔子选择这里进行会盟,用心可谓良苦。再就是这里有古存和遗迹,相信古人也不会浮躁地不分真假,附会于此吧!

      子贡塔山存书香

        也就在孔子会齐侯于夹谷之后20多年的一天,他的得意门生子贡又寻觅恩师的足迹踏上了赣榆这方热土。子贡的到来,没有像师傅一样,背负国家存亡的大任,而是优哉游览到此游揽名山秀水的,捎带了解一下当地的民风民情。此行与师傅相比轻松了许多,也惬意许多。据史书记载,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比较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孔子72贤人中,也是最富有的弟子之一,尤其擅长做生意,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有关志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更是无从考证。至于当时子贡是多么富有,《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竟至于家累千金”。现在来说,子贡是儒商的鼻祖应当没有什么异议。

        在《论语·颜渊第十二》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子贡问政”一段,他以年轻学人的睿智这样问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果把这段问政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说:“子贡问孔子该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告诉他,有足够的粮食,足够的武器,人民对朝廷就有信心了!子贡又接着问他,如果不得已要去掉其中的一项,在三项中哪个可以先除去呢?孔子告诉他,可以先去掉武器。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再去掉其中的一项,在二项中可以先去掉哪一项?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除去粮食。自古以来都有死人的事,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就难以支撑了。”子贡与孔子高层次的心灵交流,孔子对他的器重由此可见一斑。

        极受孔子宠爱的子贡,带着恩师的教诲,来到了赣榆地界的青松山,偏偏天公不作美,一阵乌云滚过,倾盆大雨骤然而至,猝不及防的子贡和书童顿时成了落汤鸡。不仅如此,随身携带的典籍也被大雨浇透。嗜书如命的子贡万般焦急,就在他们师徒不知该如何抢救这些宝贵的典籍时,说也奇怪,刚刚还是电闪雷鸣的天气,转瞬间雨过天晴,一轮红日腾空而起。子贡便吩咐童子把遭雨淋的典籍,摆放在山脚下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上晾晒,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子贡随身携带的典籍有多少,反正闻讯而至的附近村童也赶来帮忙了。

        后来当地村民为纪念子贡在此晒书,遂把青松山改名为子贡山,在山脚下筑晒书台、建端木书院,以此来纪念这位名人。现在的子贡山位于塔山水库大坝的西侧,面积0.085平方公里,主峰高仅为47.7米。子贡晒书台、端木书院等遗址尚存。让很多史学家、考古学者感到纳闷的是,在塔山镇驻地一带,姓端木的村民比较多,而且居住也比较集中。笔者在该镇就采访过一位名叫端木善翠的农家妇女,她也自称是子贡的后人。塔山端木之姓的由来,不知道与当年子贡过往是否有关,至今还是个谜。

      后记

        赣榆县是幸运的,赣榆的先民是幸运的,有孔子师徒驻足,虽然是惊鸿一瞥,但已经足够了,道孔子、说子贡,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版本传说历代不绝于耳,就这样洋洋洒洒传了2500多年。

        可能是孔子师徒当年莅临赣榆这方热土传播教化的缘故,至今赣榆乡村重教习文成为良好的传统,代代不辍,绵延至今,在苏北鲁南各个区县中也堪称翘楚。这方面的佐证俯拾即是,近二十年来,该县输送到北大、清华的学子就近百人,每年考入国内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多达4000多人,被国内重点院校录取的学生总数竟然是全市其他三县之和。

        往事越千年,如果孔老夫子在天有灵的话,也该捋髯长笑了。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79德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7
        • 财富5
        • 积分5563
        • 经验52204
        • 文章6754
        • 注册2006-06-19
        往事越千年,如果孔老夫子在天有灵的话,也该捋髯长笑了。[em11]
        湖南涟源,湘中皇管族曾氏。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