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34
    • 经验3793
    • 文章219
    • 注册2006-10-06
    中华儒商第一人 端木子贡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7/03/29/071328.jpg[/imga]

    [B]中华儒商第一人 端木子贡[/B]
        闻天

        中国最早的商业活动是否从春秋开始的,目前还没有考证,但司马迁《史记》里对经商已有了明确的记载,货殖列传》中就记有孔子弟子子贡从事商业活动的事。虽然古人的早期经商活动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那时从事商活动的形式确划分得很清楚,一般分为二类:一是流动的商业活动,称为“商”,二是较为固定的商业活动,如坐守经商,称为“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坐贾行商”。孔子有七十二贤人,绝大多数是真正的儒者,只有子贡是“儒商”。子贡是孔门弟子“身通六艺”中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子贡德才出众,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与其他众多贤人弟子不同之处,在于他还是一位经商能手。子贡不安于现状,既当“名儒”,还能放下架子去做买卖,他在曹、鲁两国之间往返从事贸易活动,不辞辛苦,最后家中财产竟至“累积千金”,成为孔门弟子中唯一的大款巨富。可以说,孔子虽为儒家圣哲,但是如果没有子贡的支持,他周游列国的目标恐怕也难以实现,那一笔可观的费用从哪里来?恐怕连孔子宣扬他的儒学及政治主张也会化为泡影。从这一点讲,应该称子贡为“儒商”界的始祖了。

        当然,子贡首先是儒者而不是商人,他的品德也堪称人之楷模,十分受人尊崇。他巧言善辩,颇具“外交”才华,有很高的“智商”,几乎成了“完人”,所以孔子称他是宗庙的贵器,应当受到重用。

        可贵的是子贡虽然经商致富,“家累千金”,但他从不骄奢淫逸,生活十分节俭,他主张“富而无骄”,并以自己的资财慷慨解囊,支持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理论,宣扬政治主张,使孔子因而名满天下,司马迁曰“孔了名扬天下,唯独子贡也。”子贡亦借助孔子之名,通游春秋诸国,以其崇高的品德及学识参与政治活动,协调邻国关系,避免了战祸,使他在春秋诸国有着良好的信誉和地位,而这也是他从事商业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由于古代社会经济不发达,还没有“商业广告”的概念,信息流通也十分有限,但子贡的社会活动无疑对促进当时的商业贸易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人们对子贡的“人德”与“商德”的尊崇,子贡获得的信誉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记述了子贡经商成功的经验,他告诉人们,作为一个商家,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不仅仅靠的是产品,更重要的是经商者的人品和情操,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识修养,不断扩大知名度,才能最终以信誉立于不败之地。
     《人民政协报》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7/03/29/071644.jpg[/imga]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34
      • 经验3793
      • 文章219
      • 注册2006-10-06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子贡
           吴蔚

         旧时,商人们流行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

        这陶朱指的是春秋时的范蠡,吴越争霸时,范蠡为越国大将军。吴国被灭后,范蠡功成身退,经商致富,被称为陶朱公。据说范蠡离开越国时还带走了那位传奇美女西施,二人一起在五湖逍遥快活。

        端木指的是端木赐,也是春秋时期人。端木赐是他的名字,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字——子贡。子贡不但是孔子的杰出弟子,而且经商有成,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从许多意义上来说,如今的商人确实应该视子贡为榜样。不过,该学习的不仅是子贡的经商才能,还有他博学的知识与仁爱的品德。

        子贡,春秋末卫国黎(今河南省浚县)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小孔子三十一岁,“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不但利口巧辞,善于外交,而且才思敏捷,因此也颇为自负。最早子贡心气很高,自认为一定能超过孔子。据东汉思想家王充在所撰《论衡·讲瑞篇》中记载,子贡拜孔子为师一年后,认为自己已经比孔子强了;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到后来,把孔子比作日月,“不可及”,“无得而逾”。当后来有人认为子贡比孔子高明时,子贡立即就加以否定,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肓人子之墙数仞。”(《论语·子张》)

        子贡心怀大志,有强烈的从政志向,他关心治国之方略,经常问政于孔子。《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子贡为最多。孔子非常欣赏子贡,曾多次称赞他,说他能够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赐之敏贤于丘也”(《说苑·杂言》),并把他比之为尊贵的“瑚琏”(宗庙之贵器)。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被认为有影响力的却只有子贡、颜回等少数几位,由此可见子贡的才学在众弟子中确实是出列拔萃的。

        子贡在孔门中事迹颇多。他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拜师孔子后,因思路敏捷,博学强记,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有一次,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游千戎山,孔子让他们谈各自的志向。子贡说他愿游说两国之间,不动干戈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大为称奇,称子贡为“辩士”。

        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及其弟子们在陈国绝粮,子贡奉命说服楚昭王迎孔子等人楚,使师生脱离危境。

        鲁哀公七年(前488年),吴向鲁征牛、羊、猪各百头,吴要求鲁国季康去会盟。季康子派子贡前往说服吴人。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吴胜齐,吴王赐给鲁国叔孙氏甲、剑等,叔孙氏不知如何答谢。子贡出面,圆满完成了这一外交任务。
        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鲁、卫等国君会见吴人,吴人扣留卫侯。子贡说服吴太宰,使卫侯获释。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齐、鲁会盟,子贡说服齐国返归原属于鲁国所有的“成”地。

        子贡的外交成就受到楚昭王、季康子等人的赞赏。他性格活泼,交往甚广,处事考虑周到,左右逢源,办事通达,所以,无论是经商还是外交,都很容易取得成功。

        《吕氏春秋》中记载有“子贡赎人”的故事。当时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因此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

        孔子知道了,批评子贡说:“端木赐(子贡的名字),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国家抵偿的赎金,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

        孔子认为,大多数人没有子贡这么雄厚的财力,无法不在乎这笔赎金,因为如果白白付出这笔赎金,他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重大影响。而如果不能取回自己代付的赎金,那么即便看到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机会救同胞出火坑,大多数人也会放弃为本国同胞赎身。甚至于,即便有人有这个经济实力,不仅有机会,而且有能力付出赎金而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但由于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如此之高的道德水准,因此他也会因为付出赎金后无法收回,而放弃为本国同胞赎身。

        另一件事恰恰相反。孔子的另一高徒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听了十分高兴,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这两个故事因为涉及到法律和道德,曾引起后世诸多讨论,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多说。但子贡富有却是不争的实施,所以才能视赎金如无物。孔子一行周游列国时,基本上是依靠子贡提供的经济资助。

        据说子贡武艺高强,端木也成为世代相传的武林世家,这在许多传奇小说中都有演绎。二月河在他的历史小说《雍正》中曾经讲到:办差的李卫遇到了麻烦,就是端木赐的后人出手相救。

        子贡还被认为是纵横家的鼻祖。鲁哀公时,齐国田常打算攻打鲁国鲁。孔子知道后,对弟子们说,“鲁是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子张等请行,孔子都没有答应。唯独子贡请行,孔子答应了。子贡到齐后,说服田常,又由齐到吴,见吴王夫差,到越见越王勾践,再至吴、到晋。子贡于所到之处,各说其当政者以利害,打动了他们的心里,从而导致当政者改变了计划。子贡也因此而改变了各国的形势,缓解了鲁国的危机,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史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详见笔者另一篇文章。
        
        孔子去世后,鲁哀公前来致哀,子贡批评说:“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左传·哀公十六年》)孔子的其他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然后离去,各奔前程,唯独子贡守墓长达六年之久。

        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史称: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收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后世一般认为,孔子之名声之所以能传扬天下,得力于子贡的宣扬。

        东汉石画像中有《孔子见老子图》,孔门众多弟子,注名者不多,子贡是注名者之一。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以子贡配祀孔子。唐朝玄宗时,追封子贡为“黎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子贡为“黎阳公”,后又改称“黎公”。清代皇帝封其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367
        • 经验55412
        • 文章2339
        • 注册2005-10-01
        厉害,佩服.
        虽然在战国时代,居然也有国家赔偿法!
        弘扬宗圣公大学之道,孝儒之道,团结所有曾家弟兄.广东高要人,在佛山工作.
        新浪博客紫云小鱼 http://blog.sina.com.cn/u/2379975802
        端砚 茶盘 书法 茶 禅 国学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79德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7
          • 财富5
          • 积分5563
          • 经验52204
          • 文章6754
          • 注册2006-06-19
          那你家的祖传财产是不是非常的多啊![em07][em07]
          湖南涟源,湘中皇管族曾氏。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34
            • 经验3793
            • 文章219
            • 注册2006-10-06
               子贡研究
            子贡的家世履历
               李启谦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一字子赣。春秋末年人,生于前520(少孔子三十一岁),卫国人。关于他的家庭情况,《韩诗外传》、《尸子》等书皆说过:“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贡,卫之贾人也。皆学于孔子,遂为天下显土。”这就是说,他拜孔子为师以前,就开始经营商也业活动了。子贡是在什么时侯拜师的呢?《左转》定公十五年载:这年春天,子贡看了鲁定公和邾隐公会见礼节时,说了一些评论的话。后来孔子知道后,就叫着子贡的名子,批评他是个多嘴的人。从这段记载看,起码在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春天以前,也就是在他二十五岁以前,就已经拜孔子为师了。如果拜师前就已经经营商业,那么他二十几岁就开始了买卖生涯了。经商是需要资本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不可能有什么积蓄,肯定是靠他家庭的资助。由此可见,子贡的家庭肯定是个比较有钱的人家。

                在孔子周游列国前,没有子贡活动的任何资料。孔子周游时(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首先到卫国,可能就在这时拜孔子为师的。《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做买卖)于曹、鲁之间”。这就说明拜师后,他不象颜回那样整天跟着孔子,而是时常离开孔子到各国去搞些社会工作和商业活动。这是子贡的一个特点。其事迹明确时间记载者,有如下一些情况:

                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初,当孔子在卫国时,他就到鲁国去观看鲁定公和邾隐公的会见活动。而在同年孔子离开卫国,到郑国去时,他又回到孔子身边。《史记·孔子世家》这样说:“是岁,鲁定公卒(定公十五年)。......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这就说明,这年他又从鲁国回到了周游列国的行列当中来。

               《左传》哀公三年载,鲁哀公三年(前492),季康子召冉求回鲁国,子贡看出孔子也愿意回去,于是在为冉求送行时,他就对冉求说,回鲁当了官后,也让鲁国把老师请回去。这说明这年他是在孔子身边的。

                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在陈绝粮”时,他陪同孔子经受了这段艰难时刻。最后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孔子世家》)。

                鲁哀公七年(前488),孔子回到卫国时,子贡便离开孔子,到了鲁国,并受季康子的派遣,会见吴国的太宰,为鲁国完成了一件外交使命(参见《左传》哀公七年)。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在孔子回到鲁国以前,子贡已在鲁国,并帮着叔孙氏办些外事工作(参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子贡受鲁国派遣出使齐国,为鲁国办外交活动(参见《左传》哀公十五年)。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死。鲁哀公为孔子致悼词时,他就批评说,孔子活着的时侯不能用,死了以以后还致悼词,真不合乎情理(参见《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子丧葬后,弟子皆为孔子服丧三年,“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史记·孔子世家》)。他在鲁国城北孔子墓旁,整整住了六个年头。

                鲁哀公二十六年(前469),被赶到鲁国来的卫出公向子贡求问,自己是否还能回到卫过国再当国君?子贡分析了各种情况后,就私下对使者说,卫出公是不可能回卫国了,从这件事看,一方面说明这时他还在鲁国,另方面说明这时(时年五十一岁)他已是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了(参见《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大概在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一月,他又离开鲁国,因为这年二月越国派使者和鲁国定盟约时,鲁国受了耻辱,季康子为此便想起了子贡,并说:“若在此,吾不及此夫“(《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可见这时子贡已到他国去了。
               《史记·儒林列传》说:”子贡终于齐“。最后他死在齐国。

                子贡拜孔子为师后,他不仅向孔子学习,而且还开展其他活动。在这之中,不仅有政治工作,而且还兼搞商业活动。关于这个问题,不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记载,而且《货殖列传》也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根据《列子·扬朱》记载,子贡死后,他的后代端木叔生活放荡腐化,“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 埋之资”。这就是说子贡的后世,不久就破产穷困了。这就是子贡家世及履历的大体情况。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34
              • 经验3793
              • 文章219
              • 注册2006-10-06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贡开始守墓。守墓六年,至公元前473年,子贡48岁才回到卫国,继续治学经商。50岁时又去鲁国拜祭孔子墓。后再度受聘仕齐,在齐国做官。公元前456年,在齐国逝世,享年65岁。其子端木炅扶柩归卫,葬子贡于今浚县大伾山东南东张庄村北。子贡一生曾在卫、鲁、齐等国做官,曾任信阳令(一说信阳宰),在这些地方的任职时间和政绩情况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子贡死后,其子端木炅仍仕于齐国。他的孙子端木叔继承祖业,好善乐施,将万金家资散给宗族国人。以至“病无药石之储,死无瘗埋之资”。说明至此一代家庭开始破落贫困。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6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