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367
    • 经验55412
    • 文章2339
    • 注册2005-10-01
    [转帖]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曾家村《孟戏
    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曾家村一台《孟戏》世代相传,至今已演了500多年。
      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毛礼镁,去年9月到台湾参加两岸客家表演艺术研讨会,宣读广昌《孟戏》的发掘研究论文,引起了轰动。海内外专家学者闻讯后纷纷赴广昌考察。江西电视台和抚州市电视台最近组成一个拍摄班子,抢救性地拍摄了二夜本全套曾家《孟戏》。江西省正争取将其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段富有神话色彩的记载:我国民间都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并有许多剧种或说唱演出,但整本的孟姜女南戏本,被认为早已失传了。而广昌县甘竹镇赤溪曾家村的全套南戏本《孟姜女送寒衣》和大路背刘家村的传奇戏《长城记》,统称为《孟戏》,却分别从500多年前和400多年前演唱到今天。  
     据曾氏族谱记载,广昌甘竹曾家为北宋大文学家曾巩的嫡系后裔。广昌原属南丰县,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始设广昌县。曾巩是南丰县人,其次子曾综的后裔曾永宣于元末明初由南丰查溪徙广昌甘竹。而曾永宣之孙曾紫华,正是《孟戏》剧本的拾得者。  
     曾紫华生于明宣德年间(约1426年)。在一次战乱中,曾紫华背起双目失明的母亲与乡邻一同逃到曾家山寨避难。忽有三员神将自天而降,飞沙走石击退大兵。又闻山间有锣鼓声,循声寻找,在山崖间发现两只大木箱,内藏《孟戏》戏本及24只大小面具。其中3只大面具正像杀<退大兵的三员神将。其母用手抚摸三员神将面具,眼睛复明。于是扛箱回村,组织村人筹建戏班,按戏本和面具分角色排练。箱中的三只大面具,即退大兵的秦将蒙恬、王翦、白起三位将军,后甘竹曾姓祀奉为三元将军。于是自明初正统年间(1436—1449年),始于甘竹舍上,继有赤溪、黄泥排等地,曾姓在每年春节时必演《孟戏》,至今不衰。《广昌县志》和曾氏祠堂木匾的以上记载虽然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祠堂原址还在,已列为县文物保护遗址,其匾文被抄留在族人中;曾紫华拾得的两只戏箱,虽经五六百年沧桑,至今仍完好无损保留在赤溪曾村;全本《孟戏》手抄本,自明正统年间至今,代代传抄在村里,每年春节期间都要热热闹闹按手抄本演出。  
     各具特色的曾、刘两家版本:曾、刘两家不同时期始演的《孟戏》,剧情和风格各异。曾家《孟姜女送寒衣》共六十四场,分为两本,一个晚上演一本。该戏中的姜女很有反抗性,不仅哭倒长城数百里,而且敢于讥笑、辱骂朝廷,为保贞节而投河自尽。而明《风月锦囊》收入的《孟姜女寒衣记》,不仅戏文不完整,而且戏的主人公受钦赐衣锦还乡。专家们认为,曾家《孟戏》本敢犯皇上的写法,是在明永乐禁令之前,属于元代的一种版本。刘家的《孟戏》、《长城记》是明传奇本,始演于明万历年间。该戏本共六十九场,分三个晚上演完,剧中孟姜女对其夫死于长城下虽有悲痛、怨恨,但只是逆来顺受,剧中秦王还封姜女为天下一品夫人,赠金送银。  
     曾、刘两个农民剧团演出的《孟戏》都是以曲牌体的高腔谱唱,一唱众和,多在后句的下半句帮腔,并有“杂白混唱”的特点。明代南戏有弋阳、昆山、余姚、海盐四大腔,曾家《孟戏》唱的是南曲,比弋阳腔还要古老,后来吸收了一些海盐腔。虽经数百年的口传,但五音符的古曲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字多腔少,比较简单、原始,节奏快,用的是广昌官话,一般能听懂。伴奏的都是鼓、锣、钹等打击乐器。刘家演的《孟戏》唱腔主要是海盐腔,还夹有弋阳腔、青阳腔和徽州腔。据文献记载,时称官腔雅调的海盐腔,悠扬悦耳,十分动听,曾风靡全国。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著名的《牡丹亭·还魂记》就是采用海盐腔的曲牌创作并演出的。  
     珍贵的资料,活的戏曲文物: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教授评价说,广昌《孟戏》是我们今后戏曲创作、音乐创作的一种丰厚的资源。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流沙研究员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昌《孟戏》是活的戏曲文物,流传至今的曾、刘两家的剧本,都是古南戏的孤本。广昌《孟戏》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孟戏》古南戏的空白,为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民俗研究和海盐腔等古唱腔的研究继承,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广昌《孟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弘扬宗圣公大学之道,孝儒之道,团结所有曾家弟兄.广东高要人,在佛山工作.
    新浪博客紫云小鱼 http://blog.sina.com.cn/u/2379975802
    端砚 茶盘 书法 茶 禅 国学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