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荆门收藏》 孙中山先生1905年在日本同盟会上说:“依我看来,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至宗亲,然后才是国家。”伟人毛泽东说:“搜集家族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我国的修谱之事,始于秦、汉,形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直至今日延绵两千余年,为祖国留下八千余种、十万余卷的宝贵财富。受国家图书馆委托,上海图书馆设《谱牒部》专馆,收藏来自全国各家族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邮送来的族谱。我撰修的《高氏族谱》邮到上海,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寄来有三层信封非常精致的《捐赠证书》,谱牒研究中心主任胡德还邮来一张名片。
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姓氏是一门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边缘科学。一部好的族谱,就是本族几百年、数十代人的一个系统工程。
姓氏,最初作为一个群体的徽号而存在,尔后,成为一种血亲的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便抽象成为一个简单的符号。
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本族的渊源关系、居住、迁徒、兴衰状况等,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团结和谐,进而造益于社会。所以,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歌赞和阐发,形成一种固态的程式化的教条文字。如朱熹在序文中结尾部分写道:“然昭穆既明,本源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息,庶肖前业也。”
中华民族是由千万个家族构成的,一个优秀民族,集聚着无数优秀家族。一部优秀的族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有始无终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日月共存的生命史。
族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的修撰往往视为一件十分神圣的事,因为它记载这个家族的发源与繁衍、荣衰和升沉,“谱以传信犹史也”。一般来说,三十年左右即要修一次,从开始到结束,整个家族都洋溢着一派庄严与喜悦之情,各房各支无论贵贱的慷慨捐资,各地族人走访登记的热闹繁忙,都体现了这个家族的成员对于这有关自己在内的生命史的高度关注,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寻根意识的强化。”
以高姓为例,高氏远古为燧人氏至无怀氏封姜水为姜姓,适炎帝神农氏有氏下夏少康时,讳靡者又封吕为吕氏,上古无谱,而姜吕世次多缺,只为圈以虚其位,至姜太公十四曰高子,更姓高氏,高邑古属齐渤海郡,今为山东高堂州,唐太宗朱皇后高氏俱为立碑,共传四十世。后一分支于一千二百年前迁徙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文峰镇,人口众多后取名“高家坪”,修有《高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南山竹叶茂,平地竖高楼,马蹄不踩他人地,明月春风第一楼”,是高氏家族写照。元末明初,从江西吉水县又分出一支,由高兴旺带领全家来荆门东宝区漳河镇关庙村搞“开发”,建“高兴旺开发处”,立有“三角碑”,是为荆门高姓一世祖,代代相传,至我是十九代,亦修有《高氏宗祠》,“高家畈”、“高家集”,现有“姓同一千多户,族聚五千余人。”据《经簿》记载,高兴旺迁来时地名是“湖广省北安襄郧荆宜管辖,荆门县三层乡石龙村晏鲁二庄土地。与市档案局局长关明成写的有篇郧阳曾管荆门的文章相似。
在我收藏的族谱中,有荆门的《赖氏族谱》,《魏氏族谱》等30多姓。外地有《毛氏宗谱》,毛太华是从吉水随朱元璋军队征战广西因军功卓著而留居湖南韶山为官,他的二十世孙就是毛泽东。我们一行3人到江西吉水寻根问祖时从县志办得知,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祖籍都是吉水人。荆门人基本上都是江西祖,大都是吉水人。广西《柳氏祠》,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文学、哲学家,政治家,有历来宗谱40多代。香港《钟氏宗谱》,由中华钟氏宗亲总会有限公司会长钟振声主持编写,规模大,范围广,有组织章程大纲及组织章程细则十三章、八十五条,可称精华之谱。还收藏国际炎黄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通览》一书,共八十一姓,七百三十四族族志、族祠、族联及派序。[P][/P][P]关于家族制度成为一切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根据,一般人都认为其理论基础是孔夫子。要使年青一代了解本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收藏族谱,研究人类宗亲之迁徙、演变,是孝敬长辈,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好事,也是趣事,乐事,亦当为之。[/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