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9
    • 积分580
    • 经验12445
    • 文章480
    • 注册2006-10-24
    转贴:立体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三部曲访谈录
    [P][SIZE=9pt]本文转自:[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d14e10100b10x.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d14e10100b10x.html[/URL][/SIZE][/P][P][SIZE=9pt][FACE=宋体][SIZE=12px]
    [/FACE][/SIZE][/SIZE][/P][P][FACE=宋体][SIZE=4]立体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唐浩明评点曾国藩三部曲访谈录  [/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2007年5月18日[/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二十几年来,唐浩明对曾国藩的研究可以说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一是主编《曾国藩全集》(1984年~1994年);二是创作长篇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1990~1992);三是推出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2002年,以下简称《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2004年(以下简称《奏折》))和刚推出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嘉言钞》(以下简称《嘉言钞》)。就评点曾国藩三部曲的完成,笔者对唐浩明进行了专访。[/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评点奏折》成了公务员的“范文”[/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奉荣梅(以下简称“奉”):二十几年来,您对曾国藩研究的这三个阶段各自有什么关联和独自的编辑、创作目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唐浩明(以下简称“唐”):评点家书、奏折和嘉言钞,可以说是分别完成了对曾国藩的文献研究、文学塑造和文化解读。从1984年研究曾国藩开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也是与时俱进的过程。这对于知识分子、文化人来说,是在专业领域里不断深化的、比较好的一个进程,因为你的专业要与社会期望相吻合。我最初对曾国藩文献资料的整理,是出版社给我的工作安排,而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我逐渐觉得其承载量很大,发觉曾国藩有很深厚的文化含量,应该使这个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有更多的人来读他、了解他,这样就有了一个自觉的转化,就开始了创作长篇历史小说。而当《曾国藩》三部曲推出以后,很多的读者又提出要了解曾国藩更多的思想、为人、做事等方面的需求,我从方方面面都听到了读者的迫切期待。觉得既然社会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也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觉得还应该去写一些东西。[/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从读者对象来说,可以说《曾国藩》三部曲小说的对象是大众读者,《曾国藩全集》的对象是研究者,而评点三部曲的对象则是大众读者与研究者之间的读者群体,他们对曾国藩很感兴趣。[/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奉:评点三部曲分别从家庭亲情、社会责任和道德榜样的角度对曾国藩进行文化解构,在体例风格和解读语言方面是承续关系吗?[/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唐:每一部书的风格都不同。第一部书只是评点,就是选了以后来评点,是写信里信外的东西,试图从他个人的家书中破译出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希望探索中国文化的底蕴。做了第一本书后,很受读者的欢迎,我就着手第二本。很多人读了后,对曾国藩的理解就更多了一点,而且还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作为作者,我也借评点表达了我对曾国藩的一些领悟,我对于文化的领悟、对于社会的领悟,结合自己的阅历和认识……因为我考虑到我的读者,有很多政界人士、公务员,就选择了对曾国藩奏折的评点。奏折就是报告,最高的报告,是写给皇帝看的报告,我们现在写给中央看的报告就是奏折。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都要写报告,只是每个人写的层次、阅读的对象不一样而已。我认为曾国藩作品中第一精彩的是家书,第二精彩的是奏折。其中有反映时代的东西,还有很多传统的写作技巧、怎样表述的方式。评点奏折时,增加了几个新内容,除了译文外,后面还附有“写作简析”和“要言妙道”。“要言妙道”,就是警句,就是出彩的几句话。我希望读者在读奏折时不只是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还希望这些奏折能够给他们写报告作“范文”,帮助今天的公务员提高报告写作水平,给今天大大小小的写报告的人提供一个“范文”。很多人开始认为〈奏折〉的读者面不会很广,都认为〈家书〉是曾国藩作品的代表,现在看来,〈奏折〉的读者也非常多,并不亚于〈家书〉。[/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评点家书》破译曾氏家族崛起密码有四[/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奉:曾氏家书在清末明初乃士大夫必读之书,您从千余种家书中精选了300多封作评述议论,可以说,您是深入到了曾氏的心灵世界,从家书中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您破译的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简而言之是什么?[/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唐:曾氏家族崛起的基础是,曾氏家族到了曾国藩这一代,都接受了良好的正规的社会教育。此外,曾氏家庭有一种好的家风影响。曾国藩总是提到他的祖父的教育,当然也讲到过他的父亲的影响,他的祖父为家族奠定了良好的家风。然后,家里还有一个非常出色的领袖人物——曾氏家族后来兄弟们的功名,都与曾国藩的引领分不开。这样的一个家庭,就是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出人才,如果遇到非常时机就有可能出现非凡的人才。概括地说,曾氏家族崛有四个特点:第一、比较良好的社会教育;第二、比较优秀的家风;第三、家里有一个首先冲出来的引领;还有,就是恰逢一个机遇。若没有这样的机遇,这样的家庭也会很好,但是就没有曾氏家族这样的光彩、灿烂。曾氏家族有非常典型的意义,中国式的家族崛起就是由这三种因素促成,像李鸿章的家族也是这样兴盛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奉:曾国藩存世的两千余道奏折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奏折”,一是他自己乃望重士林的一代文章宗师,另一方面还是因为他的幕府里聚集了两三百名才隽之士。像著名的《参翁同书片》,据说就是出自李鸿章的手笔,还以此引发了“李翁”的世代仇怨?“奏折”里面蕴涵着怎么样的密码?你是怎样破译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唐:还是一个观点,领袖人物最重要。那些奏折确实都是他的幕僚起草的初稿。像现在的领导那样,先提出一个指导思想,由秘书起草,然后首长最后修改。我在曾国藩的老家富厚堂藏书楼查看过原始档案材料,那些幕僚起草的奏折他修改了很多,有些改得面目全非。他不像我们现在有些领导那样秘书写的东西直接照着念。[/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奉:我们今天把三本点评的“密码”都破解了一番,那么是否可以说这本〈奏折〉就是他做事的“密码”了?[/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唐:可以说,他做事的密码就来源于那些“奏折”,而他做人的“密码”就来源于他的“家书”。做人是在“家书”,做事是在“奏折”。现在社会上最看重曾国藩的一是做人,再就是做事。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受到今天人们的重视,就是他不但人做得好,而且事也做得好。而《曾国藩嘉言钞》正是这两个方面的融合,收集了很多做人也有很多做事方面的妙语格言。[/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梁启超第一推崇曾国藩的做人[/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奉:《评点嘉言钞》是从曾国藩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思想方面入手的,追索他的灵魂深处对生命价值的真正取向。一个是保守的,一个是维新的,在政治上是对立的。而梁启超却将曾国藩引为人生的榜样,那么他最推崇曾国藩的什么呢?或者说,您追索到他们的灵魂深处对生命价值的真正取向有那些共通呢?[/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唐:他们的共通之处是,梁启超非常认同的是曾国藩的一种道德品行,这么大的一个社会公众人物有这样好的道德品性,而且希望以道德品行去移风易俗改造世界。他不是把曾国藩的做事摆在第一位,而是把他的做人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在评点时还谈到了很多资料,比如,梁启超在晚年时都在赞赏曾氏的以德化人的理念。曾氏影响了包括左宗棠、胡林翼在内的一班人,一班子书生居然做成了大事业,就是过去被认为的那种迂腐不化的书呆子,他们居然办成了事,而且他们坚定执著地要用他们迂腐的书呆子的东西,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还让大家都像他们这样做。梁启超最佩服他的就是这一点。其实这就是以德治国,以圣贤作榜样,要酿成一个很纯良的社会风气。[/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奉:对于曾国藩做事方面他也应该是推崇的吧?曾氏是近代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湖湘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是注重经世致用的,比如他倡导的洋务运动。[/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唐:曾氏是彻底的大清王朝的保皇派,而梁启超则是维新和共和派,但是政治上和客观上那是两回事。那是时代面临的不同,梁启超比曾氏要晚了好多年。而且,人类文化中的精粹是从来不受政治观念和时空限制的。曾是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是要做事的。梁对曾的做人和做事都是认同的,但最认同曾的是做人。[/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奉:《评点嘉言钞》是21世纪的您19世纪的曾国藩、20世纪的梁启超——三位文化超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宝贵的东西在哪里。人类文化的精萃,从来不受政治观念和时空的限制。这本书的出版,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唐:我们不是讲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嘛,曾国藩的身上就体现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优秀的就是和谐的。比如说他对家庭有那么大的责任心,他是一个孝子、一个慈父,而且也是一个很尽责的丈夫,作为一个男人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他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对家人有那么深厚的爱。我们是很难做到他那样的。他写了那么多的家书,留存的有一千多封,实际上不止,还有好多散失了。在战争年代随时都有全军覆没,都有生命危险,他打战的时候,打败站多,打胜站少,累败累战,痛苦的时间多,快乐的时间少。但是那样的环境下,他能写那么的家书,娓娓道来,教导子弟做人。这就是出于一种很深厚的爱,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而且他给子弟们讲的东西百分之八十~九十都是好东西。他在生命的最后,在《嘉言钞》里就有他留给家人的遗嘱一样的四句话: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主敬则身强,三、求仁则人悦,四、日习劳则身钦。[/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我不认为曾国藩是圣贤[/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奉:世人公认您是曾国藩的异代知己。但也有人说,你过高推崇和赞美了曾国藩;还有评价,认为您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见,成功塑造了有着复杂多重人格、集功罪于一身的晚清重臣的文学形象。缘于你对曾国藩20来年的研究,您是否渗入了自己的情感,对他有偏爱吗?[/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唐:不是的。在对曾国藩的研究和以他为题材创作时,我尽量避免个人的情感因素。主要是过去人们对曾国藩的认识上,就认为他是个反面人物,这种认识很强烈。而现在有一个人要把曾国藩真实的历史面目推介出来,跟过去的认识反差很大,人们就难以接受。有的人研究曾国藩还是用过去的观点来研究。[/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我对他的认同是比较多,但从我的主观来说,我不认为曾国藩是圣贤,而过去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圣贤,说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三立完人”。在我的评点中,我提到过他也有些做得不对的地方,或者他也有虚伪的地方,他毕竟不是圣人,世界上也不存在圣人。但是不可否认,曾国藩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人,他拥有很多好的东西具有穿越时空的意义,不能以某个阶级和集团、阶层来界定。再就是他对社会起了很多推动作用,别的不说,就说近代的开办洋务,发起者就是他。他创建了“湘军”,对中国的军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后来的军队组建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湘军”来建制的,废除了清代的那种农民的军事方式,使中国近代的军事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都不能否认,是客观存在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奉:有人说“唐浩明的研究推动了曾国藩热,而曾国藩热也成就了唐浩明热”。您还会将对曾国藩的研究进行到底吗?譬如说,您是否为自己多年来致力研究曾国藩,写一本或者几本“曾国藩背后的故事”,破译一下那个漫长而寂寞时期的密码?[/FACE][/SIZE][/P][P][FACE=宋体][SIZE=4]    唐:我要看看,现在还很难说。因为我近几年要集中精力做一件大事,就是计划修订《曾国藩全集》,正在开始制定方案,估计在两年内补充整理完毕。整理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要把原来出的30册全集通读一遍,改正差错,二就是就是增补十多年来发现的一些佚文。原来出了30册,大概会新增内容一册。关于写散文随笔,就要摆在以后了。我会不会写还很难说,而且,我觉得现在文章和书不太被人重视,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对于我的写作动力也小了。[/FACE][/SIZE][/P]
    75传龙山四十世福建省德化县科荣堂后裔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