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3
    • 积分3182
    • 经验118233
    • 文章3294
    • 注册2009-08-16
    试论曾公亮富国思想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upload=20372,0]曾公亮像.jpg[/upload][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 [/FACE][/SIZE]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FACE][/SIZE][SIZE=6][COLOR=#f70909][B]试论曾公亮富国思想[/B][B][/B][FACE=Times New Roman]        [/SIZE][/COLOR][/FACE]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SIZE=3]摘自《曾公亮学术研究文集》第一辑[FACE=Times New Roman]  [/SIZE]作者:黄清根[/FACE][SIZE=3][/SIZE]
       
    [SIZE=6][FACE=Times New Roman][/SIZE]   [COLOR=#f70909][SIZE=7]曾公亮[/COLOR][/FACE][COLOR=#f70909]([FACE=Times New Roman]999-1078[/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字明仲[FACE=Times New Roman],[/FACE]福建泉州人[FACE=Times New Roman],[/FACE]宋代著名政治家[FACE=Times New Roman],[/FACE]思想家[FACE=Times New Roman],[/FACE]和军事科学家[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仁宗天圣年间中进士。英宗治平四年([FACE=Times New Roman]1067[/FACE])任宰相(独相)。熙宁二年([FACE=Times New Roman]1069[/FACE]),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后以太傅致仕。仁宗时,曾主编《武经总要》[FACE=Times New Roman]    [/FACE]在北宋[FACE=Times New Roman]167[/FACE]年间,有过[FACE=Times New Roman]72[/FACE]位宰相,独相者[FACE=Times New Roman]16[/FACE]人[FACE=Times New Roman].[/FACE]。在这十六人中为人称道而知名的为数不多,曾公亮是这个为数不多中的一个,但他不是那些立基开局,威震中外的开国宰相,而是一个封建王朝走入向下行程,社会矛盾因之而不断激化的衰世宰相,不过他正值人生中最富成熟性的时期,他主持中央大政,既知政治上图强,又是经济上开发,走社会改革的路子。他之所以有名,就是在这个兴盛与危机的历史转折中有过重要的表现。本文不拟全面平素曾公亮的历史功绩,仅就他的富国思想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SIZE]
    [COLOR=#f70909][SIZE=6][FACE=Times New Roman]一、[/COLOR]改革弊政,富民利国[/SIZE]
    [/FACE][SIZE=6]  曾公亮的富国思想最闪光的部分[FACE=Times New Roman],[/SIZE]使他十分强调改革惩弊,掉正生产关系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他反对和抨击北宋建国以来的文治主义,中央集权,是政治机构及军事组织日益膨胀,官吏士卒大量增加。据不完全的统计,官员的数量,真宗时有一万多名,到仁宗晚年,已超过两万五千名。官员队伍,日过一日的不断扩大,机构重叠,使得国家机器不能正常的运转,真宗时这个问题已很严重,“三司官吏积习依违,天下文牒,有经五七岁不为裁者,案牍凝滞,吏民抑塞,水旱灾沴,多由此致。”总之,北宋官僚机构的庞大、臃肿、重叠和腐败,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罕见的。这不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支,竭民力以冗官,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FACE]
    [SIZE=6]   为了缓和与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北宋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兵力的同时,还采取了所谓“百代之利”的养兵政策,因此军队数量的增加更是惊人,太祖时共有禁军及厢军[FACE=Times New Roman]37[/SIZE]万人,太宗时以增加到[FACE=Times New Roman]66[/FACE]万人,真宗时又增加到[FACE=Times New Roman]90[/FACE]余万,仁宗时更达[FACE=Times New Roman]150[/FACE]万上下,军队越聚越多,但其素质却越来越差,抵御外侮的能力日渐减弱,成了只会吃粮,不懂作战的假军队了。[/FACE]
    [SIZE=6]   由于冗官冗兵引起的冗费,再加上对辽、西夏的庞大军费开支,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于是对百姓征敛无度,致使北宋征服陷入严重的困境。为了改变上述困境,使北宋政权得以大治,他早在庆历三年([FACE=Times New Roman]1043[/SIZE])五月就大声疾呼,要求仁宗:治之维新,救之在速“。治平四年([FACE=Times New Roman]1067[/FACE]),于宰相任内,又向英宗上蔬,迫切要求“改辙更张”,并向神宗警告说:“若不进行改革”,“则寇不在外而在乎内也”。在要求改革的人群中,他是一位杰出的代表。[/FACE]
    [SIZE=6]   依靠谁来改革?在他看来,治国安邦,“惟在得人”。“通当今之务,则付以大任”。这就是说,改革要依靠能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改革成败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一帮不治经济,浑浑噩噩的顢顸耆老和迂腐儒生,他们以落后为荣,以守旧为尚,自然不会采取自然不会采取适应社会的潮流改革。当今需要的是“有胆有识”、“务实济世”的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力荐改革派理论大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辅助神宗改革。王安石五一接受过线装书的长期熏陶,是中国旧传统富裕出来的人才,但很少有旧传统的惯性,在那个时候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玩梗的士人,在儒学充斥的天地里,他不把神圣的孔孟放在眼里,“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子墨文间颇自轻”,“肯言孔孟寒饥”,其气概之豪迈自熊,在当今的知识分子中是少见的。二十岁中进士,被派到淮南当判官,是一位廉洁而又富风格的政治家,他淡泊名利,不苟于世俗流风,大胆有富创意。由此受到曾亮公的赏识。他向神宗推荐:“安石真辅相才,心不死罔”。以往有些史学家认为曾公亮荐举王安石仅是出于对王氏“人格的认同”,对王安石日后的变法措施并不甚赞同。这种说法于史实不相符合的。应该说,曾公亮有爱于王安石,确乎有重其人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寄托了改革图强的希望。[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
    [SIZE=6][FACE=Times New Roman][/SIZE](未完)[/FACE][SIZE=6]  [/SIZE]
    [SIZE=6]   对于如何改革,他从富国利民出发,提出以下三条主张:[/SIZE][SIZE=6]  [/SIZE]
    [SIZE=6]   一曰实行“[COLOR=#f70909]异论相搅[/SIZE]”。曾公亮以历史为鉴,通过议古论今,揭示了要革易时政,强国富民,就要“[COLOR=#f70909]顺心立教[/COLOR]”。他认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始于“[COLOR=#f70909]以百姓心为心[/COLOR]”,他本儒家的民本思想的积极成分加以发扬,使其具有更多的民主性精华。甚至提出要注重研究人心,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类型人的不同意见,反复强调要让人畅所欲言,并诚恳的批评王安石在处理国事上排斥持不同证见者。在《宋史》中有他与王安石争论的一段话:“安石云:‘若朝廷人人异论相搅,即治道何由成?臣愚以为朝廷任事之臣,非同心同德协于克一,即天下事无可为者’。公亮云:‘[COLOR=#ff3300]真宗用寇准,人或问真宗,真宗曰,且要异论相搅,即各部敢为非’[/COLOR]”。所谓“异论相搅”,就是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辩和批评,以求得皇帝旨意的贯彻。这样,就能抓住千百万人的心,国家肯定治理得好。反之,独断专行,人人都闭口不言,要想恢复人们对政府的信心,使用强迫手段或用简单的行政命令都是无效的,其结果必然是暴政横行,国势衰弱。[/COLOR][SIZE=6]  [/SIZE]
    [SIZE=6]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要治理好国家和人民,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取得人心的信任与合作,尤其是要善于同持异议者合作共事。[/SIZE][SIZE=6]  [/SIZE]
    [SIZE=6]   二曰[COLOR=#f70909]饬武备[/SIZE]。就是整饬边防,倾力于国防建设。他主张国家的财政收入要真正花在国防建设上,要改变将帅吃兵额吞兵饷的不良风气。同时要开拓军粮之源,这就要大力发展农业。他鉴于宋中叶人口大量逃亡,田地荒芜的严重现象,建议朝廷设法招诱流民归田垦荒种田,并取得显著效果。如神宗元丰初年([FACE=Times New Roman]1078[/FACE])有户[FACE=Times New Roman]14852684[/FACE],人口[FACE=Times New Roman]3330389[/FACE],不真宗天禧四年([FACE=Times New Roman]1020[/FACE]),户数增加了[FACE=Times New Roman]5135968[/FACE]户,而人口增了[FACE=Times New Roman]10586617.[/FACE]户口的增加为宋王朝发展农业免收新垦土地的地税,使恳田数不断增长。同时还积极改进农具。踏犁、柍马、水车、田齿耙等的使用更利于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使得宋王朝的军粮有了来源,“今民间二税之入,朝廷尽取以用军”。二税总收入在“景德中,赋入之数总四千九百一十七万九千三百六十四。至皇佑中,増四百四十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五,治平中,又増一千四百一十七万九千三百六十四”。[/COLOR][SIZE=6] [/SIZE]
    [SIZE=6]   三曰[COLOR=#f70909]讲科学,重技术[/SIZE]。他建议朝廷凡“[COLOR=#f70909]古今之学”,治国平天下之术,下及历算、医药、农田、水利、军事技术,“皆应一一讲求[/COLOR]”。因为在他看来,富国强兵,“无以过此”。正式基于这种认识,他同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孜孜不倦地在《[COLOR=#f70909]武经总要[/COLOR]》中汇集乐前人留下的科学技术知识,对军事和与军事有关的广泛领域内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并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他运用军事技术学的知识,阐明了兵器、战船等军用器具和布阵攻防的关系,并强调军队的技术训练,认为“[COLOR=#f70909]用兵欲其便,用器欲其利,将校欲其精,士卒欲其教。盖士有未战而震慑者,马有未驰而疲汗者,非人怯马弱,不习之故也”[/COLOR]。[/COLOR][SIZE=6](未完)[/SIZE]
    [SIZE=6]  
    [SIZE=6]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曾氏研究军事,已不像前代人那样仅从兵法方面来呢研究,而开始从纯粹的武器技术方面来研究军事了。如《武经总要》中所记述的各种战争器械,其品种繁多无比,有攻城器械壕桥、各种云梯、轒輼车(攻城时隐蔽人员用)、搭车、饿鹘车、钩撞车、烧城门楼的火车、临冲吕公车等。守城器械则有撞云梯车、飞钩、夜叉雷、翁听、吊车、狼牙伯、塞门刀车、绞车、砖雷、木雷、铁链夹棒等。障碍器械则有钱蒺藜、拒马枪、鹿砦、挡蹄、地涩等。[/SIZE][SIZE=6][FACE=Times New Roman]   [/SIZE][/SIZE][/FACE]
    [SIZE=6][SIZE=6][FACE=Times New Roman]      [/SIZE]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兴旺,曾公亮还强调要研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他认为科学一旦为人们所掌握,就能“敦风化俗”,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SIZE][SIZE=6]  [/SIZE][/FACE]
    [SIZE=6][SIZE=6]   曾公亮对科学的重视,还表现在他把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同教育联系起来。马克思在谈到教育对科学的作用的影响时曾指出“教育是实现具有专门劳动技能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是科学转化物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FACE=Times New Roman]”[/SIZE]。这说明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技术力量,使科学的社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于这个出发点,曾公亮十分重视教育,直至他辞世前二年,熙宁九年([FACE=Times New Roman]1076[/FACE])还倾力支持王安石改革医学教育,设置太医局,内分十三科,聘请名医教授,推动医学的发展。[/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FACE][/SIZE][/FACE]
    [ 此贴最后由曾国祯在2011-4-19 13:57:52编辑过 ]
       福建姓氏源流研究会曾氏委员会委员、曾公亮、曾从龙学术研究会、龙山族谱研究员。

       龙山派三十九世、公亮公三十传裔孙、内坑二十六世、南溪房十八世裔孙。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5
      • 财富3
      • 积分7052
      • 经验225172
      • 文章7017
      • 注册2008-02-20
      [em13][em41]{倒数第四行?  ]
      宗圣公后裔40派中美公—48派希孟公,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希孟公曾孙八位:51派昊、鼎、昱、昆、晟、晃、昶、旦,南下珠江三角洲开拓。现求阅该八房谱。
      另外,新会岭头晃公谱载:晃公有子三名,耕、芸、逸。恳求阅芸莘公谱。
      芸莘公后裔南海九江昭达敬启。QQ:359909076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3
        • 积分3182
        • 经验118233
        • 文章3294
        • 注册2009-08-16
        [SIZE=6]二、发展商业、繁荣经济
        [/SIZE]  
           [SIZE=6]  曾公亮生活的时代,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阶级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他主张大力发展商业,认为发展商业是“富国之道”。曾公亮推行的发展商业经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SIZE][SIZE=6]  其一、是对传统仰商政策的批判。他认为仰商并非自古就有。从历史上看,我国自殷商至东周,由春秋到战国,不仅没有仰商的措施,毋宁可说是一直在助长商业的发展。在殷商,商业与政治合一,政治是发展商业而开拓出来的,就是在周初(西周时代),商业由政治所支配,为丰腴政治的使用,便产生商业,以扩大政治势力。战国时代是用政治来谋福利的,政治便是做生意。他还列举了儒家经典上关于工事的记载以证明“圣人”一向是重视工商业的。他认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文化人,博学而无所不知,他的弟子中子贡,子贡就很善于做生意,可说是典型的商人。虽然,曾公亮所说的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他说明了仰商思想并非象一般人说的那样自古就有,并公开否定了社会上向来贱商的陋习。从这一点来说,曾公亮是非常大胆和勇敢的。[/SIZE][SIZE=6]  [/SIZE]
        [SIZE=6]   其二、曾公亮要求[/SIZE][SIZE=6](未完请等待)[/SIZE]
        [SIZE=6][/SIZE]
        [ 此贴最后由曾国祯在2011-3-27 15:58:30编辑过 ]
           福建姓氏源流研究会曾氏委员会委员、曾公亮、曾从龙学术研究会、龙山族谱研究员。

           龙山派三十九世、公亮公三十传裔孙、内坑二十六世、南溪房十八世裔孙。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3
          • 积分3182
          • 经验118233
          • 文章3294
          • 注册2009-08-16
          三、提倡通商海外、发展贸易
             福建姓氏源流研究会曾氏委员会委员、曾公亮、曾从龙学术研究会、龙山族谱研究员。

             龙山派三十九世、公亮公三十传裔孙、内坑二十六世、南溪房十八世裔孙。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1
            • 积分3225
            • 经验140062
            • 文章3690
            • 注册2007-10-26
            学习并收藏,未完期望待续!
            诚信做人   踏实做事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913
            • 经验148816
            • 文章2928
            • 注册2009-06-04
            以前对公亮公根本不了解,通过学习,这才有一定的认识,谢谢国祯宗亲上传![em27]
            旧公裔:67派衍贞(原名复贞)公于清雍正元年从赣州赣县含田迁兴国枫边老背岭开基,现居住江西永丰县城:庐陵曾子文化研究会永丰(吉阳)分会
            QQ1021080440,手机:13576613571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615
              • 经验18018
              • 文章648
              • 注册2008-01-16
                                  龙山派九世祖公亮公简介

              曾公亮,字明仲,天圣二年进士。知会稽,民田每患湖溢,立陡泄水入曹娥江,田以获利。

              入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掇前后章程,视以从事,吏无所容奸。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境内无盗。复入为翰林学士,擢给事中,参知政事,除枢密使。

              嘉佑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与琦共定建储之议。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知户部尚书。

              神宗即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熙宁二年,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

              以老避位。三年九月,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起判永兴军。

              时陕西警备,举措张皇,公亮以静镇之。虽闻飞语,从容自在,卒无他变。

              居一岁旋京,以太保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

              谥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及葬【河南新郑县】,御篆碑首曰;‘两朝顾命,定策亚勋’。

              子三;长孝宗【官军器少监】、次孝宽【官知枢密院右丞相】、三孝纯【官光禄少卿殿中丞】。
              曾国献:闽南泉州龙山派曾氏三十九世。

              鲁国名贤裔  龙山鼎甲家

              公亮公裔孙  孝宽公房系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3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