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40
    • 经验603
    • 文章26
    • 注册2010-05-10
    曾巩知福州时的部分诗文
    [ALIGN=center][B][SIZE=3]闽山有多大,何处看闽山[/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程师孟《闽山》[/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闽山,一般作为福建的山的统称。这里是专指,“闽山”,是福州城内的山名。据说唐玄宗曾经赐名乌石山为“闽山”,但这个名称没有流行,所以乌石山还称乌石山,或简称乌山。诗中的“闽山”,是指玉尺山,在光禄坊内(旧的福建省法院大院内,但不是假山),是乌石山的分支,现在只剩下一块大石头,石头上至今仍刻着好多段题刻,其中“闽山”和“光禄吟台”特别明显。“光禄吟台”四个字,正是源于程师孟的诗《闽山》(有的版本写作《游玉尺山寺》):[/SIZE]
    [SIZE=3]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SIZE]
    [SIZE=3]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SIZE]
    [SIZE=3][B][[/B][B]注释[/B][B]][/B]  永日:漫长的一整天。野僧:僧人,指闽山保福寺和尚。题石:刻字在石上,指僧人在闽山刻“光禄吟台”四字。颜光禄:指颜延之,南朝宋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SIZE]
    [SIZE=3]程师孟(1015年—1092年),字公辟,江苏吴县人。程师孟也是福州历史上有名的太守,宋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以光禄大夫身份出任福州太守(知州),比蔡襄任太守的时间要晚大约十年。程师孟任内扩子城,疏河道,修桥梁,兴教育,救灾荒,并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程师孟认为乌石山可与道家蓬莱、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邀请大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治行称得上“东南第一”。程师孟公事之余常到坊内的闽山游玩,闽山法祥院(唐时称为保福寺,宋代改称法祥院)的寺僧刻“光禄吟台”四字于岩石上。[/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B][SIZE=3]温泉,是福州的福[/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程师孟《福州温泉》[/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曾看华清旧浴池,徘徊却想开元时。[/SIZE]
    [SIZE=3]此泉何日落天崖,不见莲花见荔支。[/SIZE]
    [SIZE=3][B][[/B][B]注释[/B][B]][/B]  华清:华清池,在陕西省临潼县,唐玄宗时为杨贵妃浴池。开元时:唐玄宗即位,用姚崇、宋璟等为相,迎来太平盛世,被赞为“开元之治”;后来玄宗宠用杨国忠等,国政日非,乃至爆发了“安史之乱”。见荔支:指唐玄宗为讨得杨贵妃欢心,从岭南各地,远运新鲜荔枝,供她享受。[/SIZE]
    [SIZE=3]福州温泉,相传在晋太康年间就已发现,宋代有“内汤”地名,明代城东温泉坊(今汤井巷)渐为大众所用,如今的福州,开发了多处温泉洗浴休闲场所。有温泉可供享用,这是福州的福气。程太守在享用这种福气的时候,联想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感慨良多。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天性和良知使然,游玩体现的是他的天性,忧患体现的是他的良知。[/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B][SIZE=3]雨过横塘水满堤[/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曾巩《福州城南》[/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SIZE]
    [SIZE=3]这是宋代大散文家曾巩《道山亭记》的文字,读来文笔何其流畅!我们现在知道曾巩,首先是因为课本里说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我们现在知道曾巩与福州的关系,首先是因为他写下的《道山亭记》成为福州文史不可或缺的名文。[/SIZE]
    [SIZE=3]从谢泌到蔡襄到程师孟,前面已经谈到宋代福州的三位太守和他们关于福州的诗作,曾巩是福州历史上又一位知名的太守——虽然他做福州太守只有一年多。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著有《元丰类稿》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授龙图阁直学士并出任福州知州。[/SIZE]
    [SIZE=3]这里我们来看曾巩诗作中的一首名诗《福州城南》:[/SIZE]
    [SIZE=3]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SIZE]
    [SIZE=3]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SIZE]
    [SIZE=3][B][注释][/B]  城南:指福州夹城南边宁越门外,现在的南门外。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路东西:道路交错,通往城郊的东和西。花开尽:指春末季节,百花都开完了。青青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SIZE]
    [SIZE=3]诗的大意是说:春雨来得迅猛,池塘水满,漫过塘堤,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边,道路蜿蜒伸展;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时已然落尽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这是一幅春末郊外景色的速写,笔调轻快流畅,一气呵成,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宋诗中不多见,放到唐诗中也堪称精品。[/SIZE]
    [SIZE=3]为了体会曾巩诗作一气呵成的流畅感,不妨再看他的一首《西楼》:[/SIZE]
    [SIZE=3]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SIZE]
    [SIZE=3]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SIZE]
    [SIZE=3][B][注释][/B]  朱楼:红楼,就是诗人到海边办事或会友临时住宿的西楼,依山面海而建。钩疏箔:把帘子挂起。[/SIZE]
    [SIZE=3]《西楼》和《福州城南》都是曾巩诗中的名作,也是写雨的,但《西楼》写的是海边的雨,是宋诗中不多见的一幅海边风暴图,写得气势磅礴。“卧看”一句,更是显示出诗人泰然自若的豪情。曾巩在很多地方做过官,但其中靠海的地方只有两处,一是福州,一是宁波(明州),其他任上是不大可能特意住到海边去的,所以这首诗很有可能是写这两个地方之一的海边。这首诗虽然不一定是写福州,但我们完全可以借来体会福州海边的风暴景象:潮头如云,去而复回,惊涛拍岸,北风呼啸,风中裹携着阵阵惊雷,暴雨马上就要来临;且把西楼四面的帘子都挂起来,干脆躺下来静静地观察暴雨如何到来。[/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B][SIZE=3]满堤明月一溪潮[/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曾巩《夜过利涉门》[/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红纱笼烛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SIZE]
    [SIZE=3]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SIZE]
    [SIZE=3][B][注释][/B]  红纱笼烛:罩着红纱布的灯笼。过:有的版本写作“照”。斜桥:指利涉桥,即今安泰桥。翚飞:形容建筑的飞檐。斗杓:北斗七星的“柄”,这里是说房屋的飞檐翘起,刚好挂入北斗柄。画船:供游玩的装饰精美的船;有的版本写作“楼”,如果是“人在画楼”,又怎么“过”利涉门?那不是“住”利涉门吗?一溪潮:溪水像潮水一般荡漾。[/SIZE]
    [SIZE=3]利涉门,又名南利涉门、福安门,王审知在子城外增筑罗城时,其南门称为利涉门,即现在的吉庇路和津泰路之间。宋代,安泰河流经此地,河两岸榕阴匝地,坊巷交错,舟揖楼连,酒市笙歌,颇具古南京秦淮河的风韵。曾巩的这首《夜过利涉门》,写的是安泰河的夜景,反映了当时福州的繁荣街市、夜生活热闹的风貌,并且隐去了脂粉气,不落俗套。[/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B][SIZE=3]且偷闲日试闲行[/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曾巩《旬休日过仁王寺》《大乘寺》诗二首[/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杂花飞尽绿阴成,处处黄鹂百啭声。[/SIZE]
    [SIZE=3]随分笙歌樽与酒,且偷闲日试闲行。[/SIZE]
    [SIZE=3]这是曾巩的《旬休日过仁王寺》,是诗人在休息日游览乌山,经过仁王寺的诗意灵感。[/SIZE]
    [SIZE=3][B][注释][/B]  旬休日:唐宋时期官方实行“旬假”制度,十天为一旬,十天休息一天,称旬假、旬休。仁王寺:在乌山神光寺西,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初名道清天王院,内有横山阁、雨花阁等,明代万历年间曾经重建,现已废;仁王是佛教的五大力菩萨,又称为五大力尊、五方菩萨、五大力明王,是未来国的护国。黄鹂:黄莺。百啭:形容鸟鸣声婉转动听。随分:随缘,随意,随便。笙:乐器名。樽:古时的酒杯。[/SIZE]
    [SIZE=3]这首诗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描写仁王寺周围的环境,后两句写诗人的活动和情怀。大意是:春去夏来,百花已经飘落,绿树已经成阴,到处可以听到黄莺那动人的鸣叫声。随意品尝一点美酒,如果有缘分,还可以欣赏到美妙的笙歌,在这样休闲自适的日子,且出来悠闲地游玩吧。[/SIZE]
    [SIZE=3]自古太守喜出游,而且是自助游,用现在的话说,太守们大多是“驴友”。“且偷闲日试闲行”,这是忙里偷闲,既可以了解风土人情,又可以放松自我。如果与亲友一起出游,更是人情味十足。我们来看曾巩的另一首闲游诗《大乘寺》:[/SIZE]
    [SIZE=3]行春门外是东山,篮舆宁辞数往还。[/SIZE]
    [SIZE=3]溪谷鹿随人去无,洞中花照水长闲。[/SIZE]
    [SIZE=3]楼台势出尘埃外,钟磬声来缥缈间。[/SIZE]
    [SIZE=3]自笑守官偷暇日,暂携妻子一开颜。[/SIZE]
    [SIZE=3][B][注释][/B]  大乘寺:在福州东山南麓,南朝梁大同年间所建,明朝嘉靖年间被毁,清朝康熙年间曾重修,现仅存遗址。行春:踏春,春游。篮舆:竹轿。辞:放弃,舍弃。鹿随:指唐朝永泰年间,樵夫蓝超遇白鹿的故事,前文介绍蔡襄《榴花洞》诗时已提及。洞中:指榴花洞。照:映照。尘埃:尘土,这里指尘世。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守官:诗人自己。妻子:妻子儿女。开颜:表示开心,愉快。[/SIZE]
    [SIZE=3]这首诗将大乘寺周边的自然风光、传说故事、寺院气氛和家庭欢乐融为一体,仿佛随手拈来,颇能体现曾巩诗自然流畅的特点。诗的大意是:正是春游好时节,出门不远是东山,宁愿放弃竹轿,多次往返去那里游览。东山的溪流峡谷之间,蓝超追鹿的传说早已远去,榴花洞中,流水映照着花草,永远显得这么悠闲。楼台建筑看上去超凡脱俗,寺院的钟声隐约传来,百忙偷得一日闲,姑且带着妻儿来这里开心一游。[/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SIZE=3][B]江山旧是无诸国,[/B][B]文士莫如今日盛[/B][/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陈襄程师孟越山亭唱和诗[/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蔡襄、程师孟、曾巩这几位,都是有大才的人,在北宋时代就是知名人士,他们先后出任福州太守,无疑给福州增添了文化气息。他们都为人正直,政绩可嘉,这是福州之幸。我们来看看他们出任福州太守的时间:蔡襄第一次出任福州太守是1045年至1047年,第二次是1056年至1058年;程师孟出任福州太守是1068年,三年后离任;曾巩出任福州太守是1077年,一年后离任。似乎是时间老人的有意安排,他们几乎每隔十年轮流来到福州。就在他们那个时代,福州迎来了文化兴盛的一个高峰,正是他们以及他们身后的延续者们,真正为福州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邹鲁本来是孔孟之乡,历来指文化兴盛之地。[/SIZE]
    [SIZE=3]事实上,福州的文化教育虽然说在西晋到唐代就已兴起,但它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一直缺乏广泛性,直到北宋和南宋时代,福州的文化教育才进入全盛时期,官办的府学、县学普遍建立,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涌现,各乡里都有书社。[/SIZE]
    [SIZE=3]谈到文化教育的兴盛和广泛性,通常离不开文化精英的示范或倡导。早在蔡襄他们出任福州太守之前,福州的文化教育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广泛性,但一般读书人都是为应付科考而专心于词章的雕琢。这个时候,福州出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一扫当时迂腐呆板的学风,积极提倡儒学,为福州文化带来一股经世致用的清新空气,人称“海滨四先生”(或“闽中四先生”)。这就是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四人,他们都是福州本地人,是同乡好友,他们的学术主张是理学的先导。“四先生”的名字,和蔡襄等太守们的名字一起,在福州文化史上是可以列入文化精英的。[/SIZE]
    [SIZE=3]这里我们来欣赏“海滨四先生”之一陈襄的一首诗《和程公辟〈越山亭〉》:[/SIZE]
    [SIZE=3]荔子园林海日边,幽亭更在碧云巅。[/SIZE]
    [SIZE=3]江山旧是无诸国,楼殿今为极乐天。[/SIZE]
    [SIZE=3]五马知君多暇少,一樽惟我共游偏。[/SIZE]
    [SIZE=3]须知白首留连意,已有新诗寄北船。[/SIZE]
    [SIZE=3][B][注释][/B]  和:唱和,和诗,依着他人的原韵而作。程公辟:即程师孟,公辟是程师孟的字。越山亭:在福州屏山上,屏山又叫越王山、越山。荔子:荔枝。碧云巅:形容耸入蓝天白云的高山之巅。无诸国:指无诸所建之“国”,汉初闽越王无诸在福州筑冶城,是福州建城历史的开端。极乐天:极乐世界,佛教阿弥陀佛所居的地方,屏山有华林寺等楼殿建筑,所以诗人把这里喻为“极乐天”。五马:根据汉代官仪制度,太守出行配五匹马的车,所以五马借指太守。知君:对太守的称呼,这里指程师孟。多:多半,多数情况下。暇:空闲时间。樽:酒杯。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开。北船:北归的船。[/SIZE]
    [SIZE=3]陈襄(1017年—1080年),字述古,侯官县(今闽侯)古灵乡人,号古灵先生。青年时代在福州求学,与陈烈、周希孟、郑穆是好友,人称“海滨四先生”。宋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之后,终身在外地为官。[/SIZE]
    [SIZE=3]程师孟任福州太守的时候,陈襄曾回乡祭祖,与程师孟同游越王山、乌石山等,游玩之后两人有诗唱和。乌石山上先薯亭附近至今还存有一处石刻,记录着程师孟、陈襄等人游览的事,其文如下:“程公辟、陈述古、沈公仪、湛仲谟、刘执中、杜伯通、马损之,熙宁元年冬游。”上面所选的陈襄这首《和程公辟〈越山亭〉》,也是他们一同游玩的见证,是和程师孟《越山亭》诗的原韵而作。诗的大意是:福州到处都有荔枝园林,甚至在海边,靠近日出的地方,而越山亭则在屏山之巅,与蓝天白云相伴。这里曾经是无诸建国之地,如今建起几处楼殿,堪称悠游胜地、极乐世界。太守大人平常空闲时间极少,却偏偏陪我一起饮酒,一起游玩。我知道太守这份留恋不舍的心意,因为离开之后太守已经有新写的诗寄到了我北归的船上。[/SIZE]
    [SIZE=3]再来看程师孟《越山亭》诗:[/SIZE]
    [SIZE=3]江山千古仙人地,城郭三春刺史天。[/SIZE]
    [SIZE=3]文士莫如今日盛,方袍更比别州偏。[/SIZE]
    [SIZE=3][B][注释][/B]  仙人地:神仙所在的地方,指福州是个仙境般的好地方。刺史天:汉代即有刺史官职,相当于太守,宋代以文官任太守,刺史成为虚职,“刺史天”是汉代典故,用来指政绩可嘉的地方官吏。三春,指春天,根据旧历,正月称为孟春,二月称为仲春,三月称为季春。方袍:僧人所穿的袈裟,平摊为方形,借指僧人。[/SIZE]
    [SIZE=3]此诗大意是:福州这个地方自古以来真是个仙境,三春时节,我在这里认真地履行我的太守职责。现在这里文士学风已经达到鼎盛,而对僧人来说似乎比别的州更显偏远。[/SIZE]
    [SIZE=3]其中“文士莫如今日盛”一句,正是当时福州文化昌明和兴盛的写照。[/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B][SIZE=3]书生有刚烈,为民请命时[/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陈烈《题灯》[/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遇上几位蔡襄、程师孟等几位贤太守,算是福州天大的福气。若是摊上个喜欢向上奉承、向下欺压的太守,那百姓就要遭殃了。曾巩从福州调走后不到两年,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福州来了个刘瑾出任太守,这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太守。[/SIZE]
    [SIZE=3]为了粉饰太平,这个刘瑾一上任,就准备在元宵节大摆花灯,他下令福州城每户居民不论贫富,一律装点花灯十盏,悬挂在楼前屋檐下。一盏花灯要花费二钱银子,十盏花灯就是二两银子。可当时,福州刚遭遇水灾,百姓家连日常生活都很困难,面对官府命令,敢怒而不敢言。[/SIZE]
    [SIZE=3]恰巧当时,“海滨四先生”之一的学者陈烈正寓居在福州郎官巷,他在街头看到官府的告示后,极为愤怒。这位刚正的书生,决定为民请命,他在过年的时候登上福州鼓楼,在一盏大红灯笼上题下一首诗:[/SIZE]
    [SIZE=3]富家一椀灯,太仓一粒粟;[/SIZE]
    [SIZE=3]贫家一椀灯,父子相聚哭。[/SIZE]
    [SIZE=3]风流太守知不知?[/SIZE]
    [SIZE=3]犹恨笙歌无妙曲。[/SIZE]
    [SIZE=3][B][注释][/B]  椀:碗,盏。太仓:京城储粮的大仓。风流:指太守卖弄风骚的举动。犹恨笙歌无妙曲:是说太守还苛刻地抱怨歌舞升平缺乏好曲子。[/SIZE]
    [SIZE=3]此诗写到了当时贫富的悬殊,而重点在于同情百姓的贫苦,让人感同身受,同时,对太守的不顾百姓疾苦的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它一出现,即传遍全城。太守刘瑾闻讯,气得暴跳如雷,有心惩处写诗的人,但看到诗尾署名“陈季慈”三字,他不敢动手了,同时他也担心激起民变。正月初四,刘瑾下令取消摆花灯。[/SIZE]
    [SIZE=3]陈烈是何许人也?陈烈(1012—1087),字季慈,长乐人。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与陈襄、周希孟、郑穆并称“海滨四先生”。欧阳修曾推荐他为国子监直讲,但他未答应,而是选择在福州当教授,在职不受禄,设馆授徒,是个有名望的学者。[/SIZE]
    [SIZE=3]书生有刚烈,为民请命时。这样一位学者,写下这样一首诗,显示出了诗歌的力量,宛如侠客的一柄剑。[/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B][SIZE=3]天堑波涛亦壮哉[/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郑侠《题仁王寺横山堂》[/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历史的书写通常是围绕着大事来进行的,然而大事进程的迅猛或迟缓、甚至方向的改变,往往受到一些小事的影响——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也就是说,人们在叙述历史大事的时候,总有一些小事无法省略,无法绕开。这些“小事”发生在身份并不显赫的人身上,但由于是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出现,在历史的漩涡中淘洗,因而会显示出一种惊心动魄的魅力。[/SIZE]
    [SIZE=3]在北宋时代,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算是一件大事,由此而发生的改革派和反对派的斗争,对于斗争的双方来说,最终都是悲剧。1068年,宋神宗即位,改年号为“熙宁”,第二年,王安石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宰相),实施变法。王安石变法自始至终在朝廷都有人反对,当时的反对派并非一般的腐儒或霸道人物,而是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批智者,这说明双方都有问题。因此,变法的推进速度和实施效果并不如人意。[/SIZE]
    [SIZE=3]到1074年(熙宁七年),王安石变法要遭受的最大挫折来临了。从上一年四月直到这一年七月,京城一带大片地区是滴雨未降,引起严重的旱灾。朝廷纷纷传言:这是上天对变法的惩罚。自从变法以来,年年都有异常的自然灾害发生,反对派以此归咎于变法,王安石基本上不为所动,但这一年的旱灾太严重了,弄得老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甚至卖儿卖女。这个时候,事情的导火索出现了:京城有个叫郑侠的负责监管城门治安的监门官,实在是对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看不下去,他要上书皇帝,阻止变法。但他官职卑微,奏疏送到中书省就被退了,于是郑侠假称是紧急边报,发马递送银台司,终于直接送到宋神宗手中。郑侠主要是把官府敛财和百姓惨不忍睹的生活状况写在奏疏里,并说这都是变法带来的恶果,要求废除变法。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民间老百姓卖儿卖女、典当妻子、拆毁房屋等悲惨景象画成了一幅《流民图》,一并呈交在宋神宗面前。他还打包票说,只要下诏停止推行“青苗法”等新法,十日之内,天必降雨,如未降雨,请砍我的头,以谢王安石。这个郑侠,与王安石并无私人恩怨,他实在是看老百姓生活太痛苦了,才冒死站出来说话,是书生的耿直秉性使然。宋神宗看到郑侠的奏疏和《流民图》,受到极大震动,彻夜未眠。四月初六,下诏暂停变法。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百姓拜伏在泥泞之中,高呼万岁。这真是王安石的宿命。[/SIZE]
    [SIZE=3]当然,历史并不是这么简单,变法与反对,都有极其复杂的背景,但郑侠上书宋神宗,毕竟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历史的进程。就像与巨人对弈,下了一步影响全局的棋。他这一次上书,也是他人生中的关键一笔,一下子使自己以一个低级官吏的身份站到了历史的前台,从此打破了生活的宁静。[/SIZE]
    [SIZE=3]我们在这里介绍郑侠这个人,不仅是因为他把自己当作一颗石子,掷入了历史的漩涡,还因为他是福州人,确切地说,他是福清人。郑侠(1041年—1119年),字介夫,生于宋仁宗庆历元年,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先是担任光州司法参军,进京后也只担任了安上门的监门,官阶很低。宋神宗时代,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卷入朝廷党争,被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到宋哲宗即位,才由苏轼、孙觉联名推荐,起用为泉州教授,但后来又因保守派与变法派的党争而被贬到英州。宋徽宗即位后放回,官复前职,但不久又被丞相蔡京剥夺,从此未再出任官职。回归故里后,自号一拂居士,著有《西塘集》。现在福清市有街名“一拂街”,就是为了纪念郑侠。[/SIZE]
    [SIZE=3]郑侠在辞世之前,曾留下一首《临终作》,表达了他面对人生的波浪,处之坦然、问心无愧的情怀:[/SIZE]
    [SIZE=3]似此平生只藉天,还如过鸟在云边。[/SIZE]
    [SIZE=3]如今身畔浑无物,赢得虚堂一枕眠。[/SIZE]
    [SIZE=3][B][注释][/B]  藉天:凭借着天意,顺其自然的意思。身畔:身旁,身边。浑:全。虚堂:虚无的地方,指死后。[/SIZE]
    [SIZE=3]关于故乡福州,郑侠也留有诗作,且看《题仁王寺横山堂》:[/SIZE]
    [SIZE=3]案俯横山跨海来,拂云高阁为谁开?[/SIZE]
    [SIZE=3]荒溪古木闲猿洞,明月白沙空钓台。[/SIZE]
    [SIZE=3]晓日东峰龙夭矫,秋风西峡凤徘徊。[/SIZE]
    [SIZE=3]居然静卧江南岸,天堑波涛亦壮哉。[/SIZE]
    [SIZE=3][B][[/B][B]注释[/B][B]][/B]  仁王寺:在乌山之南,前面介绍曾巩《旬休日过仁王寺》时已有注释。横山堂:在乌山仁王寺后,历代多次修葺,现已毁,又称横山阁,横山楼。案:指古代福州城南面有三座小山,依次重叠分布,像桌案一样守护在南边,俗称“横案山”。横山:指吉祥山,为城南第一案。拂云:指阁高触云。猿洞:乌山有宿猿洞,俯视可见。钓台:大庙山钓龙台,古时在乌山可遥望其景。西峡:在乌龙江。居然:居留不动的样子。天堑:天然沟堑。[/SIZE]
    [SIZE=3]此诗大意是:登临高阁,只见城南的横山跨过大海冲着福州走来,而身边的高阁又是为谁开辟的呢?溪流之上,不见人迹,只见古木参天,宿猿洞显得那么清闲。倘若到了夜晚,明月之下,远处的沙洲和钓龙台若隐若现,又是那么空明。清晨日出之际,东边的山峰仿佛有蛟龙显现出矫健的身姿,而秋风中,西边的河谷又似乎有凤凰在徘徊,它们似乎都想有所作为。当它们安静地潜伏在闽江南岸的时候,江中的波涛也显得波澜壮阔。[/SIZE]
    [SIZE=3]诗人在横山阁居高览胜,福州城外景色远近分明,胸中不免产生一股豪情。诗中“天堑波涛亦壮哉”一句,虽然本意并非诗人自况,却着实可以用来形容郑侠的人生特点,其“龙”“凤”意象似乎也暗示着他的高远心志。[/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B][SIZE=3]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龙昌期《三山即事》[/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1059年,福州曾经来过一位外地学者,他对福州民风也颇为称赞。他叫龙昌期,生于971年,卒年不详,字起之,四川仁寿人,世称武陵先生。曾担任国子四门助教,后改任秘书省校书郎,1023年应邀到福州讲学。1059年以八十多岁高龄再次奉诏进京,赐五品服,又因为欧阳修等人反对,追夺所赐,遣返故里。[/SIZE]
    [SIZE=3]龙昌期流传下来的诗作只有零星数首,却有两首写福州的,一首是《三山即事》:[/SIZE]
    [SIZE=3]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SIZE]
    [SIZE=3]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SIZE]
    [SIZE=3][B][[/B][B]注释[/B][B]][/B]  三山:福州代称,因为福州城中有于山、乌山和屏山。苍烟:青黑色烟火,指烟火人家。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道路,这里包含街道。青榕老:由于老榕树挂着须髯(ran阳平),所以,有的版本写作“青榕髯”。白露:农历节气名。紫蔗:福州特产,一种表皮呈紫色的甘蔗。千家:有的版本写作“万家”。沽:买。帘:布帘或竹帘。[/SIZE]
    [SIZE=3]此诗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从“巷陌”写到“园林”,从“百货随潮”写到“沽酒垂帘”,描写了北宋时代福州的繁荣经济、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大意是:巷陌深处,老榕树随处可见,百姓家的烟火,显示着安宁的生活。到了白露时节,园林里的紫色甘蔗甜得诱人。各种货物随着潮水的涨落,用船运到这里,进入市场。千万户的人家都会买酒喝,门户垂下门帘,门帘内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让人称羡。[/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B][SIZE=3]是处人家爱读书[/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龙昌期《福州》[/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    龙昌期另一首写福州的诗就是《福州》:[/SIZE]
    [SIZE=3]等闲田地多栽菊,是处人家爱读书。[/SIZE]
    [SIZE=3]饮宴直尝千户酒,盘餐唯候两潮鱼。[/SIZE]
    [SIZE=3][B][[/B][B]注释[/B][B]][/B]  等闲:平常。两潮:通常情况下,由于日月的引力,海潮一天涨两次,古代称白天的海潮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潮汐”。[/SIZE]
    [SIZE=3]龙昌期流传下来的诗作只有零星数首,却有两首写福州的,一首是前面介绍过的《三山即事》,另一首就是《福州》。《福州》这首诗写得更加浅白,但朴实真切。大意是:福州这个地方,田间地头多半会栽种些菊花,人们崇尚读书。这里的人家还很好客,经常有人宴请宾朋,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尝遍千家酒宴。而餐桌上最典型的美味,就是随着海潮涨落捕捞上来的新鲜鱼了,你看,人们都等着品尝呢。[/SIZE]
    [SIZE=3]用这样的诗句写出来的福州,有酒有鱼,还有菊花装点生活,更有书香人家,外乡人怎能不羡慕![/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ALIGN=center][B][SIZE=3]楼台相望跨蓬壶[/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陈轩《冶城》[/SIZE][/ALIGN]
    [SIZE=3] [/SIZE]
    [SIZE=3]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SIZE]
    [SIZE=3]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SIZE]
    [SIZE=3][B][[/B][B]注释[/B][B]][/B]  冶城:汉高祖封无诸为闽王,无诸在福州冶山一带筑“冶城”为都城。古越都:古代闽越国的都城。蓬壶:海上仙山,“蓬莱”俗称。罩:笼罩。[/SIZE]
    [SIZE=3]陈轩,字元舆,福建建阳人,生卒年不详。只知道陈轩是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授平江军节度推官,宋徽宋即位后被升为兵部侍郎兼侍读,后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崇宁元年(1102年)知福州,并死于福州。[/SIZE]
    [SIZE=3]这是吟咏福州古城的一首名作,传诵甚广。诗中所写“三山”和“楼台相望”,虽是其他诗作经常写到的,但当它与“有时细雨微烟罩”这一独特状态相结合时,审美的效果出来了,那真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令人神往。为什么有了“微烟罩”就会有水墨画的效果呢?因为云烟或雾气正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的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虚实结合,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没有雾气也要通过绘画技巧营造出雾气来。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所以是名句,就是因为它也具有中国画的审美特点。[/SIZE]
    [ 此帖最后由曾昭演在2010-5-10 21:19:29从 曾氏名人·曾氏杰出人物 转移过来 ]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048
      • 经验77770
      • 文章2052
      • 注册2009-01-23


      楼主辛苦,谢谢分享!收藏了。[em27][em35]
       QQ:1710909686 其中1个电话号码 17093606054 自称李明老师 骗了我的钱,然后拉黑了我。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43
        • 经验21533
        • 文章490
        • 注册2007-01-07
        你有许多内容与标题不符合。
        宗圣公77派孙.略公>巩公>憇公>孟永公>卓公.
        入川祖训:话到口边留半句,理从是处让三分。
        邮件:wzzxzgr@163.com    QQ:249296749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