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冈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北部的钟落潭镇流溪河泮,距广州市区30公里,东面紧靠钟落潭镇中心区,西、北面有风景如画的流溪河环绕流过,南面是万顷良田。村土地面积⒎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4亩,果园2000亩,鱼塘315亩。村民基本上是曾姓村民,常住人口1723户,7648人,其中男3750人、女3898人,外来流动人口2000人。村委会下辖14个经济社。村设中国共产党总支支部,下设有5个支部、14个党小组,现有中共党员223人。行政工作由村委会负责,村委会由 7人组成。
解放以来,龙岗村的各项工作在当地都是比较先进的,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白云区“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的先进集体和创建文明城市“三年一中变”工作的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抗“非典”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广州市“美在农家”活动示范点。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村的经济工作起步也比较早,早在七十年代初期,村己经办起了“三来一补”的劳工手套加工厂,当时只有几十个工人,现已发展到两间较大的企业,有1000多人。村的农业生产发展也比较好,除了种植传统的水稻外,不少农户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水果,荔枝、龙眼、黄皮三种水果在本村最具特色。村年人均收入6962元。
村的生活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加强了公共环境的建设和改造,关闭了一些污染环境的小工厂,将村民饮用水的铁管更换成环保的塑料水管,村中的巷道铺上水坭实行硬底化。村成立了专门的环卫队伍,对村的垃圾实行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理,达到日产日清,并对5间公厕进行全天保洁。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5584人,占全村农业人口的90%以上,经费由区、镇、村、经济社和个人按比例分担,农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达标率98%以上,完成了区下达的任务。
全体村民传承宗圣曾子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现有一间中学、一间小学,教育水平在当地属先进水平。村委会每年都进行表彰教育有方、贡献突出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每年都有农民的子弟考上大学,近年来没有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青年。村的治安工作,严格岗哨责任制,犯罪作案率大大降低,全体村民安居乐业。村的文化体育芬围浓厚,设施齐全。有占地2000多平方米环境优美的龙岗公园,娱乐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村委会所在地的体育健康中心,设有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会议和文艺表演舞台等,免费对农民群众开放。村每年都组织举办多场的文艺晚会和体育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增强群众体质,在区镇中处于先进水平。
龙冈曾氏大宗祠简介
龙冈曾氏大宗祠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冈村,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明代古式建筑,既有岭南建筑风格又保留北方建筑的特点。2002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被评为广州白云区首届白云十景之一“古祠春晖”,是目前广州市现存较好的明代风格建筑。曾氏大宗祠,人们又称“追远堂”,追远二字出自宗圣曾子《论语》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追远,意思是虔诚地祭祀追念祖先。宗祠建于明代初期,距今己有6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重建。宗祠是专门为了纪念曾子第五十九代孙曾元养而建的。宗祠占地约15亩,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前广场约4000平方米,后院约3000 平方米。宗祠座西向东。
宗祠的建筑布局是一大三小四座祠堂,连绵成群,采用三路四进建筑群式。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是祭祀元养公,左路是元养六子惠祖公祠(即六房)和应阳公祠,右路是副宗祠。每路建筑从正门至后堂,地台高度逐步升高,共四进构成。左、中、右路建筑之间用2米宽的巷道相隔。
宗祠是四进四合院式建筑,即门厅、牌方、中堂、享堂、后堂组成,从门厅到后堂均有天井相连,空气流通,采光良好。
宗祠第一进是门厅。门厅上方石雕的“曾氏大宗祠”牌匾是曾氏76代孙、举人曾繁荫的题字,民国时期重修时刻制,墀头有砖雕。门厅红砂岩门忱,石雕狮子、草龙,左边是降龙罗汉,右边是伏虎罗汉。门厅上方的木制横梁,选用色泽深沉的坚实木料,雕刻着中国古代的戏曲人物。正梁顶、正门檐廊等全部都是原木雕刻成人物形象,花、乌、鱼、虫等各种图案,构思考究,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雕刻精品。门厅还配画清秀的山水画,龙身乃明代风格,且剥蚀较深。精雕的门忱,朱漆剥落却威严依旧的巨门,使人肃然起敬。门厅不是每天开放的,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才开放给族人祭祀祖先,或是先祖诞辰及商量重大事情,才开门厅大门。平时族人进入宗祠,要从旁门经过巷道从横门进入。进入门厅,天井内建有巨大花岗石牌坊,坊额题刻“奉议大夫”,证明曾氏先祖曾是参政大臣,上方刻有“恩荣”二字,为皇帝封赠给大臣的官诰。牌坊后面题刻“唯一流芳”四字,牌坊中门为大夫门,左边为礼门,右边为义路,历朝官员入内都要从左边礼门入内,无人敢从正门进入中堂,可见宗祠的权威性。整个牌坊是用花岗石砌成,顶上盖有青江石及砖雕和灰塑,巍峨壮观,古朴庄严。
宗祠第二进是中堂。中堂是父老集中议事,开宴或祭祀祖先的地方。中间“追远堂”的牌匾十分壮观,原物已被毁坏,现匾是近年重修的。中堂中间巨大的木柱是上好的昆甸原木,木质坚硬,经久无损。
宗祠第三进是享堂。享堂是供奉曾子五十九代孙元养公的神壇,以及列祖列宗的牌位,德高望重的人、或在宗族有重大贡献的人去世后,才有资格放在这里。解放前己被战火所毁。左右两边厢房为祠堂公的卧房,祠堂公的职责是管理宗祠,打扫卫生,每逢初一、十五给先祖上香,有时还要打铜锣通知祠堂的各种事情,让族人知照。
宗祠第四进是后堂,也叫后楼。后堂,解放前是村政所在地,左边设有帐房,由各大族选出有文化的人管理帐目。右边偏房是保长的办事处,是村中的权力中心,族人的纠纷、争拗等由保长调停解决。村中的乡规民约也在这里制定,是村中发号施令的地方。
宗祠的建筑群规模宏大,用料经济,做工精细。建筑墙体采用古式青砖错缝平砌,宽大厚实。外墙饰清水墙面,线条清晰,精工细做。宗祠的墙顶装饰式样,使用硬山式建筑结构,采用明代建筑常用的镬耳封火山墙,正梁顶,正门檐廊等。屋顶全部采用灰塑,双龙灰塑瓦脊,绿筒瓦面,素胎勿头、滴水。镬耳封火山墙,象征古代官帽的两耳,有“独占鳌头”之意。灰塑,是广东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取材以石灰为主,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塑灰的内容主要是福绿寿三星,配以飞龙、麒麟、蝙蝠、凤凰等圣兽。
宗祠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是就地取材。所用的青砖是现在当地叫“七田塘”的地方取坭烧制而成,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原样如新。砌墙用的砂浆尤为特别,当地叫“练灰”,是用一种叫“和串树”的树叶,加上石灰、糯米放到巨大的石臼,用人工反复捣制而成。宗祠建每幅墙所用的沙浆是不同的,外面墙用练灰,里面墙用当地所出的韧性特强的粘土。当地人将这种内外有别的浆料砌的墙,叫做“金银浆”墙。屋顶的瓦片是祖先们自己烧制的,与其他地方的瓦片不同,特长、特厚、特坚,盖的方法为“一拖七”,就是一处瓦片有七层次瓦片复盖,坚固异常。据说,解放前祖先聚会时,有人不小心,旧式七九步枪走火,子弹打上屋顶也射不穿瓦面。
宗祠,历史上一直是龙冈曾氏族人供奉祖先、祭祀祖先和举办宗族事务及议决重大宗族事务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宗祠曾用作龙冈村小学校校舍和幼儿园,有部分曾用作过村的公粮粮食仓库。现在是村的老人活动中心,每年元霄节举办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参加的千人敬老聚会活动。
现在龙冈村委会和村民,正在争取上级政府投资和积极捐资,逐步维修、改进内部和外部环境,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充分发挥其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逐步建成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环境优美的旅游景点。
东侯晞尝公传略
-
晞尝,字可远,号北超。原籍江西庐陵吉阳人(今江西省永丰县),出生于南宋绍兴丙子年(1156年),是宗圣曾子五十派沅寿公的次子,是广州龙冈曾氏的始祖。
晞尝幼年天资聪明,性情淳厚,勤学苦练,博闻强记,过目成诵。一日,幼年晞尝随父沅寿公与当代文豪范大成、刘洪柴等聚会,面试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童真雅趣,晞尝应对如流,两位文豪当即赞誉,此儿日后定成国器。
晞尝娶妻陆氏,贤良淑德,人无闲言,正是晞尝持家从政的贤内助。
晞尝于宋孝宗淳熙戊戌年(1178年),时年22岁,考中进士,被选任广西桂林知府。上任后,下车伊始,拜竭孔子文庙。明伦堂上,壁悬董子学则,室陈程子四箴,旨在训饬士庶,弘扬儒学。期间得知伏坡山下,庙宇倾颓,行人路上,跃踝桥圯。晞尝旋即捐出薪俸重修,因工程繁浩,资金不济,费煞张罗,仍是短缺,承蒙夫人陆氏亦脱珥环充资相助,重修庙宇遂得如愿以偿,造福黎庶。桂林府所辖的永宁、义宁等地,地瘠贫穷。晞尝体恤民情,制定政策,豁免课税、徭役,扶贫济困之举,深得当地民间称颂,被誉为青天。后任广西桂林节度使,湖广兵部侍郎。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8年),金人入侵中原,晞尝时年己62岁高龄,累升兵部侍郎,奉诏监督湖广军务。翌年二月,赴湖北随州,会同随州剌史许国,围歼入侵之敌。晞常为了摸清敌情,乘月黑风高之夜,智勇过人,只身单骑,出入险要,勘察侦察金兵营寨。数日后,与湖北枣阳守军将领孟宗政密约出战。晞尝深谙用兵之道,设兵埋伏,攻其不备。汇合随州剌史许国,合围夹击金兵于白水,选择其要害,攻其不备,全歼金兵。此仗,晞尝以侍郎之躯,亲临战阵,娇健侥勇,纵横彼达,执槌擂鼓,督士卒与敌作殊死战斗,大败金兵,凯旋胜利而归。
当年,宋朝宁宗皇帝对晞尝抗击金兵取得的战绩,给予高度评价,剌封为东侯,升为奉议大夫。夫人陆氏簪为一品夫人,赐爵食邑,从广州市三元里起至从化黎头洞,方圆数十里,耕地14余万顷。
东侯晞尝公晚年解甲归田,定居广东花县吉迳村,和睦邻里,乐于助难解困,兴利除弊,关爱后代,远近百姓敬慕。东侯晞尝公长子宋发定居广州市龙冈,次子宋炜定居广东花县吉迳,后代裔衍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冈、钟落潭、白水塘、赤米塘、五龙岗、安平庄、江高大田村,花都区吉迳、回龙、港头、保良、西塘村,增城市福和茅田、中新牛凼村,从化市横山村,以及侨居海外,港、澳、台湾等地,己达3万多人。
广州龙冈曾氏晞尝公房系族谱简编 广州市白云区龙冈村)
(上接曾姓宗源总系)
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冈曾氏属宗圣曾子三十四派珪公房系,龙冈曾氏起于宋朝年间,宗圣公五十一派晞尝公是沅寿公的第三子,约在公元1220年由江西省吉安卢陵迁入此地,其长子宋发居广州龙冈、次子宋炜居花县吉迳,均为房祖。700多年来,此支系不断发展壮大,后有分支后裔衍居广州白云区龙冈、钟落潭、白水塘、五龙冈、赤米塘、安平庄、江高大田村,广州市花都区吉迳、港头、回龙、保良、西塘村,增城市福和镇茅田、朱村镇牛凼村,从化市横山村,以及海外、港、澳、台等地,目前己有3万多人。
三十四派:珪,字子玉。唐朝时期。配肖氏,葬于吉阳乡黄田堡。生五子:宽、绰(居吉源乡)、丰(居袁州)、晖(居广州)、隐(居泉州)。
三十五派:宽,唐朝时期。配何氏,生一子:庄。
三十六派:庄,字子莅。唐朝时期,官任吉州都押衙。配肖氏,合葬于仁寿乡。生一子:庆。
三十七派:庆,唐朝时期,官任御史大夫。配邹氏,合葬于荆田乡。生二子:伟、骈。
三十八派:伟,唐朝时期,官任吉州都押衙检校御史大夫。配汤氏,合葬于仁寿乡。生一子:辉。
三十九派:辉,字延辉。生于唐玄宗天宝壬午年(公元746年)。官任镇南节度史、银青光绿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散骑常侍。居庐陵永安乡,卒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27年)12月23日,寿81岁。配肖氏,合葬于荆田乡,继娶罗氏,葬于上查。生四子:崇鼎(东宅)、崇邺(南宅)、崇德(西宅)、崇桢(北宅)。
四十派:崇德,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官任庐陵佐史。配肖氏,继娶易氏。生五子:澄修、敬修、裔修、从修、绚修。
四十一派:澄修,宋朝时期,官任吉州团练使行二十三郎。配陈氏,生三子:裕、肃、中行。
四十二派:肃,宋朝时期,官任宋进士行五十郎。配周氏,生三子:知温、知良、知恭。
四十三派:知温,字于思。宋朝时期,官任行十五郎。葬吉水欧潭。配周氏,生二子:朝阳、载阳。
四十四派:载阳,字春乡。宋朝时期,官任行四十二郎、举进士,赠将仕郎。葬上里奉仙馆。配宋氏,生三子:铸、锐、钺。
四十五派:锐,字时可。宋朝时期,官任举礼部进士、授将士郎、秘书着部。配杨氏,生一子:与道。
四十六派:与道,字彦安。宋朝时期,官任安行六九郎。葬吉水县。配江氏,继娶解氏,生一子:彦舆。
四十七派:彦舆,字维先。宋朝时期,官任八八郎官将仕郎。配张氏,生五子:谘、许、谌、谔、礼。
四十八派:谌,字诚卿。宋朝时期,官任端三郎。配彭氏,生四子:森、彬、杞、梓。
四十九派:彬,字子纹。宋朝时期,官任行念四郎。配张氏,生三子:沅衡、沅范、沅寿。
五十派:沅寿,字彭甫。宋朝时期,配林氏,生三子:晞文、晞尝、晞郁。
五十一派:晞尝,字可远,号北超。宋朝时期。居江西吉安庐陵县吉阳乡,出任广东要职,敕封东侯,后人称“东侯祖”,迁居广州花县吉迳。配陆氏,生二子:宋发(居广州龙冈)、宋炜(居花县吉迳)。后衍广州市白云区龙冈、钟落潭、白水塘、赤米塘、安平庄、五龙岗、江高大田村,花都区吉迳、港头、回龙、西塘、保良村,增城牛凼、茅田村,从化横山村等地,以及侨居海外、港、澳、台地区,近3万多人。
五十二派:宋发。迁居龙冈村现址开基。生一子: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