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73昭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86
  • 财富8
  • 积分4292
  • 经验1135944
  • 文章8150
  • 注册2005-04-19
儒家思想暗藏中国心理学
       2005年9月28日,全球华人在世界各地进行了盛大的祭孔活动。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长时间的影响,甚至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之中,在今天仍能发挥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儒家哲学是“一种包容心理生活的生活方式”。

  本文作者许波是南开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他认为:科学心理学产生于西方,但这不等于说中国本土的传统中没有心理学。其实,“只要具备了解心理生活的途径,解释心理生活的理论和敢于心理生活的手段”,就是一种系统的心理学探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的中国哲学就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心理学。

  中国文明的核心是传统的中国哲学,而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就蕴涵在其中。

  传统的中国哲学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包容心理生活的生活方式。虽然其中没有关于心理学的特定部分,但却有独特的心理学理论阐述和精神修养的方式。

  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延续最广、影响最大的便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哲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所以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主要形式。其思想体系不仅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社会规范,规范了中国人的日常心理生活。

  儒家心理学是一种伦理心理学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关注人生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庞大思想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伦理思想,故儒家心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伦理心理学。

  比如“止于至善”的观念:

  儒家心理学的人生境界中国有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意思是说,为人总是不能满足于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状况,力求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手段去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不断地处在一种至善至美的境地。

  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生活目的。而每个人都向往着一种更高的生活目的的实现,都极力追寻着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由于人们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人生的境界也就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

  儒家所倡导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止于至善。至善作为儒家所推崇的人生境界,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儒家看来,这既是“仁道”,又是“圣德”。对个人而言,这既是崇高的个人目标,又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

  还有“尽心知性”的观念:

  儒家心理学的人生修养总是力求于完善自身的,只是由于人们对人生所追寻的终极目标的认识不同,人们对完善自身的内容与形式便有着不同的理解。

  儒家主张通过“尽心知性”造就具有高尚道德品性和崇高仁德境界的人。儒家学派的主流所讲的心,同时是心、同时是理、同时是道。人的本心即是性,所谓

  心性合一,而性则出于天,所谓天命之谓性。那么心、性、天就是通而为一的。

  因此,儒家所谈的心,不但是一个普遍的心(人皆有之),是自身含有道德准则的心。尽管人心与本性、天道是相通的,但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内心修养来觉解和实现它。

  价值观是本土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价值观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现代心理学中却经常受到忽视,在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却得到了重视。儒家心理学的价值观主要内容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集中体现在它对真、善、美、利的规定上。在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的中国哲学看来,美是作为一种超乎经验的直觉意象而存在的,美的极致便是和谐。这既是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直观抽象,也是对大一统社会最高利益的现实的反映。因而以和谐为美的极致,在尘世追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超乎寻常的稳定关系。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就是要调整内心并推广到社会领域儒家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成为中国传统的人格理论和实践的主流与代表,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其伦理学说,而其伦理学说的核心又在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儒家理想人格概括地可以称之为“内圣外王”。“内圣”是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的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的方面。“内圣”是一种人的内在道德素质,而“外王”是人的“内圣”的主观精神状态的自然延伸与拓展。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是“内圣外王”,“圣”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格就是“圣人”。“圣人”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孔孟之后及其继承者把理想人格分为圣人和君子两类,如果说圣人是至善至美,一般人不可企及的人格形象的话,那么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则是人们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君子”一词在西周春秋时,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开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全人格者的称谓。这种称得上“君子”的人格楷模,具有孔子所倡导的“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三达德,以及孟子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儒家讲君子修养多重内省,乃是其重视道德自觉的表现,反映了在道德修养上对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视。儒家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作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格模式,除上述思想外,还有其他一些内在的要求和规定,如:广博的仁爱之心、执着的道义追求、高度的道德自觉、中庸的准则,大同的理想,孝悌的情怀,文质统一的气度,刚健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

  综上所述,儒家的理想人格模式无疑是崇高完美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在道德理想上要求“内圣”与“外王”统一,而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又是分离的,即“内圣”未必能够“外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而“外王”也未必就是“内圣”。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是以“内圣”为基点构建的,这就使其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方面过分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素质,而忽视了人格中的其他素质。

  尽管如此,这一理想人格中所包含的仁爱思想、道义追求等都已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人格,并且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之中,至今仍在不同程度地发生作用。


家广东佛山。QQ328772539;邮箱:zhaoyan@zengshi.net  
[GLOW=255,RED,2]点击进入:[URL=http://blog.sina.com.cn/zeng163]昭演的博客[/URL][/GLOW]
宗旨:研究曾氏历史  弘扬宗圣公思想  团结曾氏族人!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124
    • 经验49869
    • 文章1129
    • 注册2005-04-19


      传统的中国哲学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包容心理生活的生活方式。虽然其中没有关于心理学的特定部分,但却有独特的心理学理论阐述和精神修养的方式。

      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延续最广、影响最大的便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哲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所以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主要形式。其思想体系不仅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社会规范,规范了中国人的日常心理生活。

     [B] 儒家心理学是一种伦理心理学[/B]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关注人生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庞大思想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伦理思想,故儒家心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伦理心理学。

      比如“止于至善”的观念:

      儒家心理学的人生境界中国有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意思是说,为人总是不能满足于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状况,力求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手段去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不断地处在一种至善至美的境地。

      儒家所倡导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止于至善。至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儒家看来,这既是“仁道”,又是“圣德”。对个人而言,这既是崇高的个人目标,又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

      还有“尽心知性”的观念:

      儒家心理学的人生修养总是力求于完善自身的。

      儒家主张通过“尽心知性”造就具有高尚道德品性和崇高仁德境界的人。儒家学派的主流所讲的心,同时是心、同时是理、同时是道。人的本心即是性,所谓心性合一,而性则出于天,所谓天命之谓性。那么心、性、天就是通而为一的。

      因此,儒家所谈的心,不但是一个普遍的心(人皆有之),是自身含有道德准则的心。尽管人心与本性、天道是相通的,但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内心修养来觉解和实现它。

      [B]儒家心理学的价值观主要内容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B]这集中体现在它对真、善、美、利的规定上。在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的中国哲学看来,美是作为一种超乎经验的直觉意象而存在的,美的极致便是和谐。因而以和谐为美的极致,在尘世追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超乎寻常的稳定关系。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就是要调整内心并推广到社会领域。儒家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成为中国传统的人格理论和实践的主流与代表,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其伦理学说,而其伦理学说的核心又在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
      儒家理想人格概括地可以称之为“内圣外王”。“内圣”是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的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的方面。“内圣”是一种人的内在道德素质,而“外王”是人的“内圣”的主观精神状态的自然延伸与拓展。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是“内圣外王”,“圣”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格就是“圣人”。“圣人”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孔孟之后及其继承者把理想人格分为圣人和君子两类,如果说圣人是至善至美,一般人不可企及的人格形象的话,那么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则是人们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君子”一词在西周春秋时,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开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全人格者的称谓。这种称得上“君子”的人格楷模,具有孔子所倡导的“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三达德,以及孟子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儒家讲君子修养多重内省,乃是其重视道德自觉的表现,反映了在道德修养上对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视。儒家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作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格模式,除上述思想外,还有其他一些内在的要求和规定,如:广博的仁爱之心、执着的道义追求、高度的道德自觉、中庸的准则,大同的理想,孝悌的情怀,文质统一的气度,刚健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

      综上所述,儒家的理想人格模式无疑是崇高完美的。儒家理想人格模式是以“内圣”为基点构建的,这就使其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方面过分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素质,而忽视了人格中的其他素质。

      尽管如此,这一理想人格中所包含的仁爱思想、道义追求等都已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人格,并且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之中,至今仍在不同程度地发生作用。
    在山水的一角,筑馆以藏家史
    在网络的一隅,筑网以约宗亲
    宗圣74派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124
      • 经验49869
      • 文章1129
      • 注册2005-04-19
      他们把文章写长了,我把文章读短了。在今后,我还会让他们更短。
      在山水的一角,筑馆以藏家史
      在网络的一隅,筑网以约宗亲
      宗圣74派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