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首页 宗亲投稿 曾氏族谱 曾氏纲要 论文特辑 曾氏名人 宗圣曾子 家族要闻 曾氏典故 关于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曾氏纲要 -> 曾氏大宗与族谱总局

 
 
     
曾氏大宗与族谱总局
 
 
作者 曾昭演 来源 曾氏宗亲网 发表 2020-9-25 10:30:41 人气 24493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号   
    在曾氏的历史中,自明末共识而分东、南二大宗,其因由颇为传奇。曾氏圣祖宗圣曾子虽得到历代尊崇和封赠,但其后裔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始封圣裔,得到与孔、颜、孟三氏圣裔之荣耀和优免。明嘉靖间朝廷遴选曾氏嫡裔到山东嘉祥主持宗圣曾子祀事。衍居湖南宁乡麻田房宗圣公五十九派裔孙潮瑶公被选定最为符合嫡裔标准,但因故推辞。之后合族推荐同为宗圣公五十九派孙永丰孝廉(举人)质粹公代之。嘉靖十二年质粹公奉旨至山东嘉祥主鬯庙、墓,初为布衣奉祀,至嘉靖十八年(1539)才按颜、孟例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之世袭职,其后裔后为东宗房,历代嫡长世袭。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质粹公去世,其子早逝孙子因身体原因未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职悬空。至明万历年间,曾氏内部因争袭世职事宜扰攘一段时间,后经济宁府和嘉祥县官员等上奏,明朝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朝廷下旨由质粹公之曾孙承业公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职。再后经曾氏族裔各支合议,共识曾氏分东、南二大宗共同管理族务。由于东宗宗主为皇家钦定世袭曾氏宗主,故为大宗。曾经钦定湖南宁乡一支为嫡裔,谱系相对长房,加之曾氏族裔大多居南方,故定为仅次于钦定大宗另一大宗,别称南宗。
 
    曾氏东、南二大宗直系:开派宗圣公参→元→西→钦→㝵→羡→遐→炜→乐→凂→㫋→嘉→宝→埮→15派据(自山东徙庐陵吉阳)→阐→植→燿→培→德→珣→涣→梓→勰→端→铉→海→墴→兴→隆→钧→谋→丞(子珪、旧、略,老三房)→34派珪(子宽、绰、丰、晖、隐)→宽→庄→37派庆(子伟、骈)。
 
东宗系:38派骈→耀→崇范→延膺→硕→承淐→万敌→公整→九思→文杰→好古→尚忠→敬父→沅德→价翁→汝霖→崇纹→利宾→辅志→德胄→奋用→59派质粹(字好古,号南武,翰林院五经博士,东宗房祖)→昊→继祖→承业→宏毅→闻达→贞豫→尚溶→衍橚→兴烈→毓塼→传镇→纪琏(袭翰博不久,因事革职。道光七年即1827年,由毓塼次子传锡之长子纪瑚袭翰博。)→纪瑚→广芳→昭嗣→宪祏→庆源→繁山(字敬斋,时清灭亡,翰林院五经博士袭爵制废,民国政府改称东宗宗主为“宗圣奉祀官”,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八日在南京国民政府授首任“宗圣奉祀官”。与大成至圣奉祀官孔德成、复圣奉祀官颜世镛、亚圣奉祀官孟庆棠一起赴南京就职。)→祥符。历代东宗宗子是按照宗法制的嫡长世袭,严格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子侄嗣”为原则。
 
南宗系:38派伟→辉→崇德→澄修→肃→知温→载阳→锐→与道→彦舆→→悱→沅老→晞颜(家永丰龙潭)→巽申→如瑶→潼→子集→芝(徙居湖南宁乡麻田,为南宗房祖)→安→絟→潮瑶→盟铿→日新(号洁盘)→月桂→63派宏焸→闻迪(号吉庵)→贞涟→尚休→67派衍詠(号雩台)→兴橒,上述61--68派均主理位于长沙的曾氏南宗宗庙和设于宁乡的曾氏族谱总局,启用通谱局堂号“忠谋堂”。
63派宏焸→闻述→贞源→尚储→衍谓→兴彬→69派毓郯(清廷平定太平军后,曾氏南宗重启谱局,改用通谱局堂号“忠信堂”)→传进。
 
    明清两朝曾氏家族的事务由东南两大宗共同管理。族谱总局分工由南宗编修曾氏族谱;东宗负责监管核查,最严格的时候还要加孔氏“衍圣公府”盖印。由于当时朝廷对圣裔有特殊的优免,得到朝廷认可圣裔身份,享有优免待遇的各地的曾氏族人,其所持谱牒必须是东、南两大宗设于湖南宁乡的族谱总局编印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内有东宗宗主翰林院五经博士、南宗总局、嘉祥县、宁乡县、族众所在县府等相关权力机构盖印确认雍正朝起为防盗冒,谱内每页盖“钦赐·省身念祖”图章才有效。
 
    族谱总局自明末南宗洁盘公(讳日新)与当时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东宗宗子宏毅公(号东泰)合作完善曾氏族谱管理体系。商定由南宗设曾氏族谱总局,负责编修、印装;东宗负责核查。自始曾氏南宗总局成立于宁乡,负责人称“总理”,第一任总理即洁盘公;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总理为闻迪公(号吉庵);嘉庆、道光年间总理为衍詠公(号雩台);同治、光绪年间总理为毓郯公;清末民国初由传进公接任,民国起改称“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局长”。
 
    历代《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南宗出具的序文均自署“南宗某某”,只有六十七派衍詠公因曾经在嘉庆年间凑请按孔氏例以奉祀先贤莱芜候点公(宗圣公之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嫡裔请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但未得到朝廷准其凑请,故其在族谱序文署“南宗子前请翰林院五经博士”。
 
    传进公之后,在民国期间分别有该房纪锐、纪镳等分别代理主持南宗族谱总局事务,未有文字记载他们为总局局长。这个年代因政局不稳,官方取消了圣裔的优免,没有管理圣贤后裔事宜,东南二大宗之间各自为政。各地族群虽继续请总局纂修族谱,但此时已经没有官方和东宗监管,因此所修族谱没有前朝的严谨,民国中后期总局出版的族谱更尤甚,几乎是来料照录。
 
    南宗总局于1950年被官方强制解散,资料档案、印版器械全部没收销毁,至此南宗总局不复存在!据记载明清时期总局出版的族谱均由东、南两大宗存档备份,经查山东东宗所存族谱档案亦于解放初由官方没收销毁,只有散于民间收藏的部分谱牒得以保存。
 
    至改革开放后,南宗房广苏、昭泰等曾经参与过民国期间总局纂修族谱的遗老,在1992年编修出版他们所在宁乡油麻田村《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此时已经不能称之为“总局”矣。
 
    当今存世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多为清朝嘉庆年间或其后出版,同治十一年起尤多,此时政局平稳,史称“中兴”。有细心之族人观此后出版的武城谱。均载有《文正公遗奏》,以及清王朝对文正公钦赐的《御赞》、《祭文》等资料收录于卷首。皆因战后重启南宗总局,得益于文正公之弟忠襄公国荃的大力支持,而文正公国藩立言、立德、立功的丰功伟绩足以光耀整个曾氏家族。以下介绍一下文正公国藩与曾氏南宗的渊源。
     
    其时湖南省会长沙的宗圣庙、宁乡县先贤府(供奉莱芜侯点公)和曾氏族谱总局由衍詠公次子兴槎(号仙航)、三子兴橒(号白庐)主理。道光六年(1826年)文正公应长沙府试,曾拜长沙曾子庙,自此认识兴槎、兴橒等。至道光十四年(1833年)文正公就读长沙岳麓书院,来往甚多(曾国藩日记、家书均多次提及长沙曾子庙)。据衍詠公直系后人,民国时曾氏族谱总局的遗老广苏、昭太老人所讲:文正在长沙读书和道光十四、十七年文正公两次赴京会试,兴槎公兄弟对文正公多有经济帮助。
 
    道光十八年文正公在京会试,中第38名贡士。殿试取三甲42名,赐同进士出身,后入翰林院深造,朝考后回乡省亲,与父在籍倡建大界曾氏宗祠,倡续修大界族谱(即《大界曾氏三修族谱》)。为修谱事文正与叔父毓驷遍访衡阳、邵阳、新化、湘乡各府等地曾氏村庄。文正公与叔父赴宁乡曾氏族谱总局造访,订正《续修大界族谱》。十一月底,文正公起行进京,又再次与叔父毓驷至宁乡“重定修谱事”(见文正公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日记》),于是经文正公协助其叔“从正讹正补阙”《湘乡大界曾氏三修族谱》于道光二十年修成。
 
    文正公在道光十九年曾撰文《武城曾氏催修族谱文正公原启》一文说:“一氏中,仅知近祖数代,而不知所自出,是谓忘祖。”可见对家族的情怀,谨记先祖宗圣公“慎终追远”之教。文正公访宗各地均呼吁族人联系总局重修族谱,其态度诚恳意切,《原启》一文成为曾族后世传颂的范文。而坊间相传曾国藩为各地曾氏修谱,乃是以讹传讹之说,他从来没有直接参与具体纂修族谱工作。
 
    同治十一年(1872年)文正公仙逝,曾氏族谱总局将《文正公遗奏》、《御赞》、《祭文》等收录于《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之卷首。文正公牌位以先贤的身份供奉于湖南长沙、山东嘉祥两个宗圣庙。以褒奖文正公一生对国家和家族的贡献。
 
    曾文正公国藩直系:接上南宗系40派崇德→从修→孟鲁→道亨→定洛→45派霸(一谱坝,自江西徙居湖南衡阳)→仕珪→思楀→量声→梆锦→淙荣→俎粹→允秀→协深→言谨→彦光→祖仔→文赞→友近→仲明→大光→学贵→孟学(清顺治元年徙据湘乡荷叶塘,今属双峰县)→宏佑→闻富→贞桢→尚庭→衍胜→兴文→毓济→传豫(国藩)、传晋(国璜)、传恒(国荃)、传履(国葆)、传谦(国华)。
 
                                              时在公元二岁次庚子仲秋  谷旦
                                                        宗圣公七十三派裔孙昭演拜撰
 
附部分《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内印章
一键分享到:
上一篇文章 【曾巩之歌】歌曲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回到列表 打印本文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不存在。

本站内容版权归《曾氏宗亲网》所有,如若引载,请注明出处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