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曾无二曾,曾氏最早源起于山东沂水-武城,一直到汉朝之前皆未出山东之境。自西汉开始,曾氏族人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湖南长沙),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淐分别迁居于冀州(今河北冀县)、青州(今山东淄博)。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举族南迁至庐陵县吉阳(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氏祖地。曾据有二子:阐与玚(瑒)。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以庐陵吉阳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朝起,曾氏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据了解,世居肇庆域内的曾氏宗亲,主要是旧公房系,也有个别是珪公、略公房系。 三十四派旧公房系南迁肇庆,主要有三个途径。 第一支,是四十一派中彦公房系,由江西云盖乡迁福建汀州宁化,传至五十派裕振公又迁梅州蔗岭,传到五十七派祖懃公再迁新丰奇寮乡。至六十三、六十四派分别向肇庆四会、广宁、怀集、高要等地迁徙定居繁衍。
第二支,是四十一派中美公房系,由江西跨越梅岭雄关,经南雄珠玑巷,后又迁到南海九江,再迁四会、广宁、怀集,也有经南雄到四会再迁九江的,如四会水口曾村与南海九江。另有经南雄迁番禺再迁高要。
第三支,是由江西到湖南衡阳,经广西梧州迁怀集岗坪曾村及西江沿岸的封开、德庆、高要等地。
曾氏族人大规模南迁主要是明清时期。肇庆也成为曾氏族群集居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四会市、广宁县、怀集县和高要区,而德庆和封开两县曾氏人口相对较少。曾氏遍布在全肇庆市各地的有63个镇,近200多个自然村,广宁、怀集分别有一个叫‘曾村`自成村委会,人口达到三四千人,是典型的曾氏大聚落,肇庆市曾氏总人口达8万之多。
肇庆是广府语言的发祥地,但世居肇庆的曾氏族群却以讲客家话居多,更说明了世居肇庆的曾氏族群大多数是从梅州、韶关南雄客家迁来肇庆的史实。
肇庆的人杰地灵,曾孕育出无数的民族骄子和历史名人。据肇庆市曾子文化研究会所了解的,全市历朝曾氏文武举人就有几十人。如怀集岗坪镇曾村三代中举(父、儿、孙):曾宏仁、曾佩聪、曾廷翰,一门三杰;怀集永固三元大宗堂就记载了三兄弟分别取得文举武举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广宁县宾亨镇西林曾村曾庆煌、四会市石狗镇梅子坑曾村曾文杰是著名武术教头,威扬粤港澳。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肇庆的曾氏族人继承和发扬曾子耕读的理念,抓住广东发展经济的前沿机遇,各行各业人才辈出,成功人士层出不穷。我们的会长曾国森、副会长曾玉成、曾东海、曾凡常、曾昭权、曾钧桥、曾玉强、曾燕飞、曾华开、曾少东、曾树全等,都是商业界、医学界的精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广技,是教育界的天之骄子!
肇庆地处广东中部偏西,是粤港珠奥大湾区成员之一,是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要冲。建设中的肇庆新区更凸显其珠三角后起之秀的地位,全市曾氏宗亲定能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大力弘扬曾子文化,为肇庆的经济建设、繁荣昌盛,为曾氏族群的兴旺发达多作奉献! 丁酉年腊月二O一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