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首页 宗亲投稿 曾氏族谱 曾氏纲要 论文特辑 曾氏名人 宗圣曾子 家族要闻 曾氏典故 关于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宗亲投稿 -> 深圳大万世居传奇

 
 
     
深圳大万世居传奇
 
 
作者 曾观来 来源 《大万曾氏重修族谱》 发表 2012-7-3 17:08:05 人气 10145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号   
    继2007年之后,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坪山大万世居又一次进入深圳国际文博会,2011年第七届文博会在这里设立分会场。坪山新区、坪山街道办投入近3000万元,将其打造成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区。世居里外,一系列《客而家焉》、《功夫擂台》、《客海客乡》、《客家风味美食节》场馆,集客家文化之大成,展现中国汉族民居五大特色建筑之一古老围屋的华丽蝶变。在围屋前宽大的月池上梅开二度的《客行天下》大型文艺晚会的水上舞台表演,更把文博会推向了高潮。
    围屋内小广场的两侧,分别竖立着曾氏一派祖曾子及大万世居一世祖传周公的巨型塑像,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聚焦。游人惊叹“偌大的一座围村究竟是怎样建成的?”
牧放鸭乸
    曾传周,宗圣公曾参第七十派孙。有四兄弟,传周排行第二。十七岁成亲,十八岁那年十月二十一日巳时添丁,正是早生贵子。
    这天天气晴朗。传周喜出望外。一轮红日从田头山喷薄而出,沐浴着千古荒蛮的平野大地。传周双手握着一根长竹竿,头戴草帽,挎着蛋兜,赶着一群鸭乸走出“三洋湖”,浩浩荡荡在秋收后的田间觅食。他爱这些蹦蹦跳跳的小家伙,它们为他向大自然索取财富。他爱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寸土,它们哺育他长大成人。
    这里是“坪山”。一条低山山脉自东向西绵亘不断,把这一望平野环成一个凹凸不平的小盆地。在离“三洋湖” 约四五里的西面有一座宽阔低平的小山冈,叫“东头岭山”。据传,在清代康熙年间,陆续有客家人到这里开基立业相继建成“老围”、“骆屋”等小村落,后来合成一个大围(村)叫“坪山围”。
传周他爷爷是在康熙中后期从长乐(今五华)迁来坪山“龙背”建基的,他爹后来又迁居“三洋湖”。 传周就在此长大成人。
    至乾隆初年开始在坪山河东面约两里处开始建圩市,叫“坪山圩”。
其实,这荒蛮之地有先民休养生息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更早。据说“果园背”黄姓人是来坪山落根最早的村落之一,坑梓的“盘古石”、“沙梨园”等黄姓人氏就是从“果园背”迁徙再迁徙的。“果园背”有一座祠堂,其栋梁是一根很大的古木,据老者说是“布松”树。所谓“布松”,在后来民间是用来做扫帚的,一种很耐用的扫帚,但只是一种小灌木。有人断言过:这栋梁如果不是从远方运来,而是就地取的材,那么,这绵亘不断的山岭曾有古老的森林!
    山脉的南面是什么呢?他不知道山外有山,山外有海;他只知道山外是天边,这绵亘的山脉躺在天的脚下,躺在他的眼前。
    午后时分,鸭群洒入一条小河,是坪山河一条支流的中游。这河发源于红花岭和马峦山,蜿蜒曲折,落差大,碧水粼粼,怪石嶙峋。到了中下游一段,河床开始出现泥沙沉积。下游一段因河畔有一个村落叫“军田” ,所以这河段叫“军田河”。
传周赶着鸭群越过军田河,来到一片水草丛生的湖洋(沼泽)地。他让鸭乸“自由活动”,自己径向附近一条村庄走去。
    这村庄叫邓屋村,建在岭背龙山的北麓,依山坐南向北,长方形,约有二三十户人家。西边有一棵经风老树——木棉,所以又叫木棉村。木棉树长得有五六丈高,枝叶稀疏,因而更显得挺拔,伟岸,比周围所有的树高出半截,有如鹤立鸡群。每到春天,木棉会开出一树红花,花朵如棉球般大,甚至比叶子多,所以当地人管叫他“红棉”。一树红棉点燃一抹天空,火红火红的;但树大招风,累遭雷打,雷打火烧而不死,怪不得世人称又它为英雄树。斑白挺直的树干层层长出枝杈,常有鸟儿盘旋栖息,偶尔还有几声喜鹊喳喳鸣叫。这下传周刚好听个正着。他抬头看,恰好一对。
    “阿鹊鹊,尾叼叼,你行嫁,涯(我)吹箫。”这是母亲教他的儿歌。
    时光过得真快,不觉已做爸爸了。
    “莫非是喜上加喜?”他心想。他想到家丁繁茂,好比这木棉树,总要分枝,有朝一日能自立自强,安居乐业,分担父母兄弟的劳苦,该有多好。他慢步来到村头和村中长老聊天。长老请他吃山芋,忘年之交,好不投机。聊得正欢,忽见一位风水先生上前问道:“小富贵为何喜上眉梢?”传周把刚才所见所闻所想所言予以禀告。这风水先生姓孔,外号叫“孔风水”。孔风水见有风有水来,立即用手指向那片湖洋地:“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呀!”传周满腹狐疑:“这湖洋地也能建屋?我祖屋就在三洋湖,现在又要在湖洋地上建屋?”对曾传周来说,建屋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或者说是来日方长,对风水先生的指点不以为然。
“等小富贵发了财再来找我吧。拜拜!”孔风水见无风无水来,扬长而去。
    传周回转到湖洋地,太阳已经偏西。他抬眼西望,一马平川。在很远的日落的天边,有一条很矮的山脉,在夕阳辉映下,显得深幽,黛绿。他忽然记起《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转过神来,鸭乸还在觅食。“鸭鸭鸭——”,他“遛”了几声,鸭群便向他拥来,一个不少,还捡了一袋鸭蛋,一半分给邓屋村长者,赶着鸭乸打道回府。 
 断指戒赌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坪山圩市逐渐兴旺,成为一方农贸集散之地。曾传周依然从事农耕,闲余掌(牧放)鸭乸、推车头而兼之。所谓“车头”,是独轮车,本地人叫“鹅呃”车,又叫鸡公车。一个木制车轮很大,耸起在两条车辕中间,象公鸡的冠,车轮后面有一个车斗,人在车斗后面手握两条车柄、肩膀挂着一条绑在两车柄的绳子(手肩并用)往前推。推独轮车要很高技术,当然也是很辛苦,但是比挑担赢多,所以收入较高。那时在汤坑、碧岭有石灰窑,传周学会推独轮车,替人运石灰,石头,与掌鸭乸交替变工。经年累月,日积月聚,贯钱颇丰。自从与父母分“穴”以来,居宅局促,早有建屋念头,可谈何容易!一日得知村人九叔赌宝赢了钱,买标中了条“八仔”,奖了半贯钱。传周为此心动。他天天向带标的“驼背涣”要“标文”纸,他识字,用白纸写八个字,妻子不识字,用香火在标文上对着某个字点一个孔,共点八个字。如此下来,连“五仔”都没中过,白给“驼背涣”赚了劳务费。他决定利用空余时间到圩里赌宝。开始果有见效,一袋钱币涨鼓鼓的带回家。第二天又赢了。第三天却输了。接下来有赢有输,但是总是输多赢少;他赢的钱并没有入袋为安,没多久,赌钱开始倒流了。妻子傅氏劝他罢了,俗话说,十赌九输。可他不听,硬想把钱赢回来。但只见每次宝斗一开,庄家伸出两只大手对着曾传周下注的一堆钱大喊一声:“收!——”钱被刮入庄家袋里。每逢二、五、八圩日的散圩时分,只见那三五成群一伙人,提着钱袋走出马岭圩门,从谭公爷河码头登上篷船下淡水。如此下来,传周惊呆了。他去向赢钱的九叔请教。九叔比他大10岁,好吃懒做,弱不禁风。原来也是个穷光蛋,后来在圩里参赌赢了钱,中了标,又在家里开了个小赌档,这家伙财运好,人人都说他会赌——发了
“赌博,赌博,要赌就要敢博!”九叔这样鼓励他。
    他要卷土重来。他出门总得抬头看看对面墙壁上贴着的四个字:“天官赐福”。但是,经过几番折腾之后,传周并没有福从天降,更没有象木棉树上的喜鵲鸣枝预兆的那样喜上喜。他的汗水流呀流,流干了,一点一滴地流进了庄家的钱袋。
    传周受到父母兄弟的责怨,妻子傅氏更是泪往心里流。
    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天天去干他的苦活,同时没有消失建房的念头。而更使他难堪的是,赌神象魔鬼般地缠绕。一天,他来到九叔家低声下气道:
“九叔,借给我一百个钱。”
    “大胆!你用什么身尸萝卜皮还我?”九叔神气起来,摆起财爷的架子。
传周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回到家里坐立不安。“该死的发瘟狗(九)!骂我身尸萝卜皮!”
当晚,他辗转反侧,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后清醒过来:“人死都不怕,还怕戒赌么?”一纵身跳下床,找了把菜刀,“哚”的一声,断指了!他用左手拧住右手大拇指:“傅婆!快来!”妻子点着烛光,吓了一跳,急忙找来一块黄麻布。
    “还有床底下的黄狗头,快!”传周咬紧牙根说。黄狗头是一种止血效果很好的草头药,是傅氏在李三娘割草时带回来的。妻子一边替丈夫包扎一边哭,一边痛在心上:“你为什么这么傻呀,老公?”
“这下好啦。痛在手上,爱在妻儿子孙上!”夫妻俩紧紧抱成一团,蜡烛也替他们垂泪。儿子汉津站在一边。鲜血流满了地。
 开基立业
    曾传周吃了九叔的闭门羹,受了屈辱,毅然断指戒赌,在邻村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姑不赘言。且说他为后来漫长的沧桑岁月留下的一步一个脚印。
    他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鸡公车日复一日地滚转,鸭乸群年复一年地下蛋,地里的庄稼按照固有的皇历秋收冬藏。曾传周的积蓄又有了,犹如岭背龙山那棵生机勃勃的青松,一岁一年轮。
年青的曾传周不仅在艰苦的磨练中造就出超人的体能,还显露了古老中国人朴素的智慧。他意识到,只凭简单的透支体力劳动,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而应该以穷则思变的精神去挖掘深的层次。他看到,坪山这个新兴的小圩市有发展前途,可以小试雏鹏。他开始“吃螃蟹”,把多年积聚在坪山开办了一间“金昌”榨油厂。果然奏效,一年生利,两年翻番,三年扩大再生产……
    光阴冉冉,十年磨剑,百年大计从兹起。到了乾隆中期,这年春月吉日,东方刚刚现出鱼肚白,傅氏便备好三牲,等待辰时的到来。辰时到,曾传周挈妇将雏,在湖洋地的东段预先筑好的土墩上摆好三牲,插上三枝香。风水先生早早来到。这下曾传周对他特别敬重,因为他的祖先是孔子,传周的一派祖曾子是孔子的高才生,说来还有辈分的因缘呢!
    孔风水叫包工头在他指定的地点先打一个孔,再竖立一块“中宫橔”,叫“定屋神橔”。设计师按照曾传周的意旨,做成“宝斗”形。当年庄家的宝斗象无底洞收尽了他一点一滴的血汗钱,现在他决心要造一座很大很大的“宝斗”让很多很多的财源滚滚而来。设计师摆开建筑图纸,用手比划着,整体规划是:九天十八井,八阁走马廊。
“什么叫九天十八井?……”传周儿子汉津问,他这时十一岁。
“你先读好书,将来帮父亲。”
“什么时候能做好?”
    “我们一代接一代,世世代代做下去。古代有个故事叫愚公移山……我们要做屋,要做很大很大的屋……”他把两只手摊开,一直摊到脊背,“我们不单要做屋,还要移山!我们一代一代做下去,定能做起来!”……
宗祠是一氏一族存亡的象征。这祠何时始建,何日落成,看官无须细问。且看眼下这堂皇深邃的构筑,可知其独运匠心。当祠堂前面的牌楼最后一道工序——一块巨型的石匾镶嵌于两根石柱之上,里外分别镌刻着“其旋元吉”、“勿替引之”阳文大字,它在启示后人:你可以翻箱倒笈去求索它的渊源,诠释它的底蕴。后人注意到,仅从祠堂里外的碑刻、楹联、书画的妙出、精撰、工笔,又可知其当日荟萃了多少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在宗祠中厅的墙壁上书写着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难怪孔风水那么看得起宗圣公的后代,选择这么好的屋场给睿智的曾传周,使他得以财丁两旺,正是:天地人一体同春。曾传周在他刚刚过完八十大寿,他已有三十个曾孙,而在他八十六岁仙逝之前已五代同堂。此前,他要让那么多子孙有吃有穿有住,必须把经济搞上去。他在圩、村兴办了许多油厂、糖厂,还有典当等商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屋不靠山不靠水,吃什么?吃土,土地是生命之本,济世之源。曾传周带领子子孙孙开垦荒地,购置田产数千亩。大力兴修水利,畅通农田排灌,先后建筑大山陂、沙墩陂、横陂仔等水利工程。他终于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富甲一方!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到乾隆末年。经过三十年的营造,一座九天十八井、八阁走马廊的围屋屹立在昔日的湖洋地上,四面雄伟高大的围墙,维护着层层屋群,象座城堡。为了构筑这围墙,挖平了大山陂整整一座山!
    那年孟秋吉日良辰,围屋大厦举行落成典礼。在正大门门额上方高高地镶嵌着一块巨型石匾,阳刻着欧体榜书“大萬世居”。为了这块碑刻,曾传周奔波劳碌大半生;为了使子孙后代记取:创业艰,守业更艰;为了承传我客家文化……他站在风水塘边仰望“大萬世居”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欣慰地感到几十年艰辛的汗水没有白流。他授意一位资深学者代言,学者一本正经地宣读:“营造邑居,功费大万;大者,巨也,万者,亿也。此语乃出自《汉书》。故此,世居命名为‘大萬世居’。”正在这时,一道龙光从东方射出,孔风水眉飞色舞,他用手一挥,作写字状,嘴里慢条斯理地唱着:“紫气东来!”顷刻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们雀跃欢呼:“大万万岁!”
    庆典的重头戏是,州府要员奉天承运,为表彰曾传周父子在赈灾行动中功绩卓著;在打造客家民居建筑文化中鹤立鸡群;正统,厚德,忠孝,崇文,和谐,体现了其人生价值观。特诰封曾传周儒林郎捐职员,诰授“端义”名号,“赞政宏才”匾额;诰封曾汉津儒林郎捐监生。仪毕,曾传周自不敢怠慢,重礼报送赐恩来使辞去。
    是年曾传周五十八岁。是日大摆筵席,吃两餐,共五十八桌,每桌十二单道菜。龙背、三洋湖、石灰陂兄弟坐上席;亲朋好友,乡绅名流贵宾相迎;商家客户也前来祝贺。九叔后来破落了,左耳失聪,背微驼,也前来贺喜。他被安排加入木棉村长老行列列席,一脸羞红,肚子里还嘀咕着“身尸萝卜皮”……
宴毕。众人走出正大门,但见夕阳渐渐西沉,彩霞璀璨。天脚下的打鼓岭低山余脉正在准备着表演“落日余辉”。
…………
    当一轮明月挂在西天上,交相辉映着流光溢彩的水上舞台,歌舞升平,远去了的时空,今日里百倍地再现辉煌,是天上宫阙,是人间天堂?如果真有所谓在天之灵,传周公,列祖列宗,他们真会在九天含笑!
                                                                      2008.9
(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大万曾氏重修族谱》,总编辑 曾观来, 总策划 曾嘉腾)
载2011.5《长青藤》
一键分享到:
上一篇文章 江西曾氏二会会长办公会公报
    
下一篇文章 深圳大万世居牌匾楹联诠释
回到列表 打印本文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深圳大万世居牌匾楹联诠释(曾观来,2012-7-3,7596)
曾姓起源与深圳大万先祖之迁徙(曾观来,2012-7-3,16770)

本站内容版权归《曾氏宗亲网》所有,如若引载,请注明出处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 - 2015 曾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0983号 站长:曾广宾 法律顾问:曾娜